东海狂浪!
就在最近,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一出,许多南京人坐不住了,因为在这个大都市圈中,因为江苏4市被囊括其中。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这四市不是江苏的吗?南京徽京坐实了?”
“南京都市圈最大竞争对手来了,真的慌了。”
上海大都市圈究竟“大”在哪里?南京都市圈真的黯然失色了吗?南京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上海大都市圈正式成立!这回轮到杭州“慌了”
首先来介绍下上海大都市圈。
从全国看,上海大都市圈是继南京、重庆之后,第三个跨省域的都市圈,且一口气跨了三个省级行*区,囊括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9座城市。
截至年,上海大都市圈总人口达到万人。相当于是以长三角六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了本区域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还创造了二分之一的经济产值。
年,上海大都市圈9市GDP合计12.6万亿。这个数字放在国内,接近东北三省+西北六省的总和,远超另两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4.6万亿,和重庆都市圈的2.23万亿。拿到国外,它已经超过了俄罗斯、韩国的经济体量。
在航运业:圈内坐拥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两大世界级港口,分别为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在航空业:圈内目前共有上海浦东、虹桥、宁波栎社、无锡硕放、常州奔牛、南通兴东、舟山普陀山等七座民用机场;在城市方面:圈内除了拥有全国第一、第三大工业城市上海和苏州,还有半导体界的“一线城市“的无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上深三大一线城市的宁波;新能源汽车基地常州;建筑业独步天下的南通;G60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城市的嘉兴、湖州;蓝海产业前景无限的舟山……
从数据上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什么说上海大都市圈成立,南京影响不大,真正慌的是杭州?
因为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是大家公认的“带头大哥”,但在第二城的争夺上,杭州、南京、苏州、合肥一直是相互较劲的,尤其杭州与南京,在国家中心城市等多方面都有竞争关系。
在总GDP及总人口完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杭州都市圈中的湖州和嘉兴又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中,杭州都市圈的腹地进一步缩小。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上海大都市圈,总GDP12.6万亿、总人口万人;
南京都市圈,总GDP4.68万亿、总人口万人;
杭州都市圈,总GDP3.万亿、总人口.3万人;
从GDP角度来看,上海大都市圈是杭州都市圈的3.3倍、南京都市圈是杭州都市圈的1.24倍
也就是说,“上海大都市圈”涵盖了“苏锡常都市圈”的全部地区,宁波都市圈的宁波舟山,以及“杭州都市圈”的湖州嘉兴。唯独“抛弃”了杭州。
上海大都市圈包含了更远的宁波没有包含杭州,与近些年杭州互联网经济一枝独秀想独挑大梁不太服气上海有一定关系。而比起杭州来,苏锡常就聪明多了,承接大量上海的产业外溢又不挑战上海龙头地位,闷声发大财。
同城化发展、虹吸效应、产业重叠性小......南京都市圈有这些优势
正视劣势,强化优势。
南京都市圈是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
目前,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主要包含: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溧阳市、金坛区。
也就是说,南京都市圈的10个城区,都将以南京为龙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并肩作战。
▲南京都市圈成员
比起人口和GDP,南京都市圈远远落后于上海大都市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仔细看看,南京都市圈也有上海大都市圈无可比拟的优势。
1、首先就是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实力强,优势产业重叠性高
上海大都市圈诸多城市之间存在很大重叠性。
尤其是苏南城市之间,浙江东部发达城市之间,重叠比较大。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的竞争大大白热化程度。
苏州工业基础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也最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都十分强大。上海六大工业中,除汽车、钢铁和石油化工之外,其它如电子信息,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均与其它苏南城市无异。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台州等城市,在轻工业之外,信息产业,生物、环保、装备制造业是重点。
在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长三角发达城市几乎处于全面竞争之中。此外,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苏锡常以及宁波等制造业城市一片混战。
产业协同,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首要挑战。
上海作为中心,江浙作为两翼,这种战略布局,不仅是空间布局,也是产业布局,必须实现差异化产业战略。形成多重产业梯度。
而南京都市圈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联动及一体化发展。
比如:推进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与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联动发展,在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贸易等方面实现产业互动,推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打造一体化区域要素市场,提升开放示范能力。
深入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切实做到“有顶层规划设计、有完整组织架构、有高效运行机制、有合作共赢模式”。
2、南京的虹吸效应能够迅速形成,其经济增长速度和体量在未来五年会越来越快
看到下面这份地图,相信大家对“徽京”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其实早在明朝,江苏、安徽同为一省,而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其实就是中心。
▲明朝万历十年南京地图
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以南京为中心,随着南京都市圈的快速形成,来南京工作、生活是大多数南京都市圈人的共同目标,这就促进了南京的虹吸效应能够迅速形成,其经济增长速度和体量在未来五年会越来越快。
换句话说,南京都市圈等级体系好,辐射带动佳。
3、“同城化发展”将是未来南京都市圈建设的主攻方向
公共资源共享,是都市圈战略重点,也是“同城化发展”的重点。
公共资源共享,领域特别广泛。直白点就是:教育、医疗。
医疗,能否做到异地医保,跨区结算?老人的养老金能否达到一个标准?
医院达到家,但是多数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能否按照人口和产业发达程度,相对均衡分布?高等教育的共享,理想与现实差距更大。这都是上海大都市圈需要面临的问题。
南京都市圈目前在教育、交通、医疗等多方面都有规划发展。去年底,宁滁、宁马、宁扬三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正式开工,去年3月,都市圈高速环线首次明确提出,未来,环南京公路将被真正串联在一起,中心城市南京与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南外进驻句容宝华新城,新建南外宝华新城小学、幼儿园;致远国际中学进驻安徽天长,新建天长市致远实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经开始实现!
▲致远国际学校效果图
对于南京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来说,如果要带动都市圈发展、特别是邻省的都市圈发展,没有产业支撑,仅靠交通、教育等生活配套显然是不可行的。
从南京地铁3号线林场站下车,驾车11公里就能到达安徽来安县汊河镇。在汊河,这里正全力推进与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比如,汊河经济开发区围绕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进行产业配套,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这一特色产业。目前,由汊河经济开发区与中车集团共同打造的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已经入驻家轨道交通企业,南京企业占比超过80%,超过名企业高管和高技能人才来自南京。
写在最后:
长三角的每个大城市都在跑马圈地,拉拢周边“小弟”加入自己的都市圈这不是一件坏事,竞争才是成长最大的推进器。
长三角城市群内有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的竞争,外有旧金山洛杉矶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强大对手,借助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苏锡常的日益“兵强马壮”,以及长三角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和中国崛起的东风,不久的将来这片区域注定会成长为世界第一城市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