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坛,说起传统糕点,可谓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其中最为突出的要属金刚脐与苏式月饼了。这两种老食材,在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
金刚蹄原名“金刚麒”。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山玩水,遍尝天下美食。当他到溧阳品尝过这种小吃后,赞赏不已。曾改其名为“金刚脐”,后因“脐”与“蹄”音似。所以“金刚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据人考证它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而苏式月饼的历史就更悠久了。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张骞出塞时,引进芝麻、胡桃,作为月饼的辅料,制成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曰“胡饼”。公元年,一个中秋月夜,李隆基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李隆基嫌弃胡饼名字太俗,一旁的杨玉环为了讨皇上欢心,遂取“月饼”的名字。从此,“月饼”的名称就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
清末民初至建国后的八十年代,金坛城乡各地糕点制作业众多,且与百姓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八十年代的金坛民间,金刚脐是最好的零食之一,走亲访友,拎上一包金刚蹄,颇有面子;中秋佳节称上几斤苏式月饼孝敬父母,早已成了金坛百姓的一种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琳琅满目的各种吃食,被摆上了寻常百姓的案头。金刚蹄、苏式月饼这些古老的食品,逐渐在百姓的记忆中淡忘。很多归乡游子,想在商店找一找童年金刚蹄、苏式月饼的身影,已成为了一种奢求。这种传统的吃食,已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尴尬地步。
施连生,年2月生于城东乡峨嵋村,年进入金坛食品厂,拜自己的叔叔施小保为师,学习传统糕点(馓子、京枣、麻花、金刚蹄、月饼等)制作。他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三年左右的时间,他就学会了食品厂内所有食品的制作工艺。一时间,他成了食品厂里的顶梁柱。
年,由于经营不善,食品厂破产。为了让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施连生在金坛北戴新村租了两间店铺,开始制作、批发苏式月饼、金刚蹄。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原有的环境又制约了糕点店的发展。年7月施连生把店搬迁到了位于红桥菜市场北门,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手工糕点制作工艺。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二十几年。施连生的苏式月饼、金刚蹄,成了很多老金坛人甜蜜的回忆。它们蕴含着金坛深厚的文化内涵,已成为金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由于制作金刚蹄、苏式月饼时,全靠匠人们灵巧的双手,整个过程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现代机器很难替代。而零食的多样化,让这种传统吃食,已不再被主流消费群体所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大,让手艺传承下去已成了施连生的一桩心事。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学徒时师傅的教诲: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既是劳动的创造,又是智慧的结晶。每一种做法,都积淀着世代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辛劳获取的汗水和沧桑。是一代一代老祖先从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千百年来,袅袅烟火中吃出来的。品种繁多的金坛糕点制作技艺,就是一座研究江南农耕和饮食文化生活的博物馆,其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饮食研究价值。
年出生的施锁忠,初中毕业后本来从事厨师行业。为了完成老父亲的心愿,年,他毅然放弃工作,跟着父亲学起了制作金刚蹄、苏式月饼的手艺。他利用自媒体平台等现代化手段,把金刚蹄与苏式月饼,推广到了很多年轻客户的手中。
为了让金刚蹄与苏式月饼的手艺永远地传承下去,他正准备为自家的糕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接纳金刚蹄与苏式月饼。
作者简介:徐志俊,常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洮湖》《翠苑》《文学少年》《奔流》《青海湖》《鸭绿江》《散文百家》《参花》《苏州日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等,散文《南门坛上》入选北京丰台区高三期中试卷。
#金坛传统糕点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