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粯子粥’及一段江南人民迁徙史
今年春天的时候,凭着‘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号召,我们自驾去了趟扬州,去扬州之前先顺路去了靖江吃早茶。扬州的早茶虽然享负盛名,但其实沿途的靖江、泰兴均有自己的早茶文化。而靖江最有名的早茶茶点就是蟹*汤包(下图),鲜香无比,绝不能错过。于是我们直奔了鸿运酒楼吃蟹*汤包。到了该地刚刚坐定,发现服务员给我们每个人端来了一碗‘粯子粥’(下图)。这种粥有些淡淡的咖啡味,质地有些黏黏的,有点像藕粉。
靖江蟹*汤包
靖江粯子粥
大家纷纷表示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但我一喝,发现这和我们常州夏天喝的大麦粥一模一样。我们家是个‘复杂’的家庭,我爸是南通通州人,我妈是常州金坛人。而这个粥在我爸我妈的老家都吃。万万没想到,靖江人每天早上也吃这个粥。回家问了我爸妈,才发现,我妈家之所以常喝是因为我外婆是丹阳人,丹阳人可以说是非常重视这个粥。丹阳人称呼其为大麦han,丹阳人甚至走亲访友送礼都会送大麦han的原料,称之为米han,han应该就是粯。我妈介绍说,她的丹阳朋友就送了粯子粥的原料米han给她,制作方法还有些难度。需要先用冷水把米han泡开,再慢火炖,这个制作方法和藕粉也很相似。常州人也称呼其为‘大麦han’,但常州人只在夏天放凉了喝,金坛地区还会在里面加两个粳米团子。我爸老家则和靖江人一样,都称呼其为‘粯子粥’。但我爸对这个东西的回忆非常不佳,因为这与他小时候的贫穷饥饿紧密相关,这个稀粥吃不饱肚子。
粯子粥原料(淘宝图片)
百度百科里介绍这种食品在苏中南通、泰兴和靖江地区食用,粯即是元麦、裸麦细磨后所得的粉末。而之所以百科里没有提到丹阳和金坛吃这种粥,估计是因为他们的叫法不同。搜索丹阳大麦粥就能搜出来。因为以前我爸总说他们那里人的祖先其实就是常州地区的人迁徙过去的,都喝粯子粥似乎可以成为其中的证据之一,但是从什么路线迁徙并不清楚。这次我在靖江发现了粯子粥,也许这是迁徙路线的线索?我将所有网上能查到吃粯子粥的地方在地图上标记出来,有金坛、丹阳、靖江、泰兴、*桥、南通、通州、启东,并用一条线将这些涉及到的城市连接,如图:
吃粯子粥的地点和可能的迁徙路线图
从图里可以看出,吃粯子粥的地方在长江两岸从西向东分布,离江较远的苏州无锡就没有听说过吃这种粥了。比如在百度贴吧里可以搜索到新苏州人发帖询问哪里可以买到丹阳的大麦粥原料,这说明苏州的确不喝这种粥,而且很难寻觅到元麦材料。有一种可能是长江两岸滩涂地适合种植元麦,所以这种习俗才会在江两岸分布。但是像常熟张家港也临江,却找不到他们喝粯子粥的痕迹。所以更有可能的是,随着江南常州片区人民的迁徙,他们将这种习俗一路带到了江北乃至最东端的启东,加上这些地方都适合种植元麦,所以一直继承了下来。图上画出来的这条路线,可能就是我爸老家先辈们从常州迁徙到南通的路线。为了印证这个猜想,我在江苏方言地图里又寻找出了一条线索:
吴语方言地图
这张地图标记了讲吴语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吴语类型。金坛丹阳所讲的吴语类型叫做‘毗陵小片’,以地板纹标记。而这种方言在靖江、泰兴、*桥(如皋)、通州、启东均有分布!再往北就没有吴语片区了。‘毗陵’其实就是古常州的名称,此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所以方言的路径也可以进一步佐证这条从西向东跨长江的迁徙路线。
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原因,中国各地的大迁徙从未停止过,其实我们很难肯定地说清自己的来历。但是历史考据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有些东西是变化着的,但有些东西其实一脉相承,相对稳固,那就是饮食文化和方言。迁徙的人们把故乡的饮食方式、语言习惯带到了新的土地上,有些时候他们和迁徙地的文化进行了融合;有些时候,迁徙地还处于空白蛮荒阶段,像南通片区,属于泥沙不断冲击出来的新土地。这种地方的文化则是各种移民汇聚成的多样文化形态,这也是为什么南通片区的人方言比较复杂,一个村一个方言,互相语言不通。从常州迁徙到通东片区的只是一个分支,还有人是从南边的崇明、上海迁徙去启海的,所以可以看到部分启海片区的方言是和上海一样的。而透过那些纷繁复杂的变化着的信息,通过对于饮食、方言的田野调查,‘你’是谁,‘你’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