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仙乐古风再现
——茅山道教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经历代传承,使之在中国道教文化中起到了相当主要的作用。南朝梁陶弘景(—)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及音乐。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句容市茅山道院获得“茅山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茅山风光
茅山位于江苏省常州金坛区和镇江句容市,分为金坛和句容两个片区,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茅山鸟瞰
茅山道教音乐特点
茅山道教音乐除有悠久的传统之外,其地方音乐的特点亦十分明显,它吸收了传统宫廷音乐与全真派正一派音乐的精华,加上茅山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茅山派特有的道教音乐体系,在调性上五调皆用,无偏爱羽、角调倾向;在行腔上比较高亢有力,曲调居“刚”,和苏南其它地区的道教音乐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茅山道教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乐器
茅山道教音乐的演奏器乐有曲笛、笙、箫、二胡、中胡、皮鼓、锣、钹、木鱼、阮、扬琴、琵琶等。
茅山道教音乐旋律特点
茅山道教音乐
道教主张“和”而反对“同”。“同”产生不出什么变化,得不出任何新的结果。“和”则不然,它是相反相异的因素,统一在一起,从而引起矛盾,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的结果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音乐上,则认为音乐如果只是同一种声音反复重复,就窒息了创造的生机,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产生不出音乐的美来。反之,不同的五声、不同的六律、不同的八音,相反相成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三茅忏”音乐程式
开忏
开忏前,经师各持法器并头戴道冠身着忏衣,分列坛场忏桌前左右两侧(一般4至8人),听候司鼓号令,乐师(一般4至6人)在西,司鼓居东(1名),法师与拜忏人点香燃烛,忏主和信众伏拜于坛前。此时,钟鼓齐鸣,奏《大开门》,众咏《香赞》,在铛、镲、鱼、铃有规律的节奏声中,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殿堂气息,此为开忏乐。
拜忏
司鼓唱《香赞》、《步虚》毕,经师于忏桌前诵经、诰直至拜忏。司鼓引唱圣文第一句,左边经师接唱一拜,司鼓随前句尾引唱第二句,右边经师接唱一拜,如此循环反复以“龙虎拜”的形式拜完圣文。拜忏是在悠扬的《志心朝礼》韵腔声中启首,道众左右两列以唱、拜相间并以法器间奏诵唱“三茅忏”《圣号》,曲调典雅,是为拜忏乐。
送忏
接着宣疏,后咏《三茅诰》,起奏《收尾》送忏乐,两边经师先后出坛,诵唱并焚化疏文,锣鼓鸣,在融融和和的送忏乐声中结束。拜忏完后如不送忏,则进行下一程序。
通常每当科仪结束后,信众和香客常有余兴未尽,此时道众会带领众人在欢快的乐声中“转八卦”、“绕太极”,此形式颇受信众的垂爱与青睐,十几年来,已成为茅山“三茅忏”演仪活动中的一道新景观。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何春生,生于年,是茅山道教音乐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笛子用平均孔,笙用固定音位,二胡用一个把位,能自如吹拉出五个调性,能随“高功”的声调从低八度到高八度任意转换,准确地表达该音乐的特色,在正一道派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
年,他初入茅山道院,师从上清派第60代传人施觉义道长和77代传人周念孝道长,学习了茅山道教斋醮科仪和音乐,全面掌握了上清宗坛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年开设茅山经忏培训班授徒传艺,目前有第79代敏字辈徒弟15人,第80代持字辈徒孙8人,为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一己之力。
结语
《太平经·卷一百十三》中论及能“使天地和调”之乐有益国家,亦可“以乐天地”,使天地为之和,即可以用音乐去感天动地。所以,道教音乐可以体现“阴、阳调和”、“动、静结合”和“散、正相间”等思想,凸显仙风道骨之风范,以用于呈达意愿,祈祷国泰民安和社会和谐,并展示出道法自然、妙乐通神的威力。因此,道教音乐的这种阴韵、阳韵调和的审美特征,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中和之声,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论道教音乐的审美特征——以茅山道教音乐为例[J].中国音乐,(03):64-65+89.
[2]胡*.唐代的茅山道教与宫廷音乐[J].中国道教(01):27-30.DOI:10./j.cnki...01..
[3]胡*.茅山道教“三茅忏”科仪音乐考察[J].*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04):34-40.DOI:10./j.cnki.cn42-/j..04..
[4]胡*.茅山道教“三茅表”醮仪音乐的程式法则[J].*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04):66-70+85.DOI:10./j.cnki.cn42-/j..04..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守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