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春天,烟花三月,永远与“江南”二字相关。乘着清明的和风,自北国一路南下,被满目的春光所迎接。太湖的烟波水色,洞庭的满目翠微,碧螺春的花香果气。苏州的万物,都因这几种存在,而蒙上一层迷人的温存。前人云: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不过茶人兴许管不了这些:借一盏碧螺春,似已遍阅千里景状、河山春色。
方出洞庭念碧螺,又向钟山觅雨花。再从苏州向北折返至江畔,至凤凰游动的古城金陵。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往事,也都不如松针般条条分明的雨花茗叶,更能一下叮住百千远来者的心。洞庭东西山的枇杷、杨梅,到这里则变成了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暗色深沉的一切,都因这茶花相间绮丽曼妙的书写,而增添了希望与安馨。
只是光阴不留人。苏地临别,敢借古人一言改易一字:唯有茶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江苏:江南携江北,典册写嘉茗
江苏茶史的盛衰,起于三国,初兴于两晋南北朝,盛于唐朝,衰于清末。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阳羡买茶”等一系列典故的记载,这充分表明多年前在江苏的宜兴地区就有茶叶生产技术教学的案例。三国时期,吴国所产的国山茶,更是江南的名茶,在《宜兴县志》一书中,就有生动描述。唐肃宗时期,阳羡茶在茶圣陆羽的推荐下,也被列入贡茶之列,陆羽就描述了雀舌、旗芽等茶叶。卢仝、许有谷等诗人都创作了一系列与茶、茶文化相关的诗句,就成为当前我们了解江苏茶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
阳羡紫笋作为唐代的贡茶,其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但是这也使得这一茶叶很容易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宋朝之后,福建的“福宁茶叶”替代了江苏的“阳羡紫笋”,成为新的朝廷贡品,最终阳羡紫笋逐渐走上了“衰落”之路。元朝时,受统治者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末茶”逐渐成为社会饮茶习惯,在这一影响下,江苏的常州与苏州地区,也成为末茶生产与加工制作的重要区域。明代,茶叶生产与制作发展进程中,宜兴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茶叶新品,不仅没有出现衰落现象,还同时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研发了“紫砂茶具”,成为备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