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小时候,只要有人家中需要做木工,家里的主人就会请知名的木匠到自家走一趟,好酒好菜招待师傅一顿,待师傅把活完成,再付上工钱,这是对手艺人的感谢和尊重。儿时的我几乎是伴随着锯齿摩擦的声音和淡淡的木香长大的。“家财万贯,不可轻师慢匠。”是那个年代所有人的共识。
时过境迁,社会发展,木匠这门手艺活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依然有一些手艺人坚守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蒋立清就是其中一个。
直溪镇王甲大队蒋家村,宁静的村道传来锯木声,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屋内,一位白发老人正细心得做着木工活,动作灵巧。屋内堆放着一些木材,墙边和木桌上放了锯子、刨子、打眼机、打钉机等木工用具。
老人叫蒋立清,虽然已过80岁
但是看起来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我都干了六十多年的木工活了。”
蒋师傅向记者讲述起他半个多世纪的木匠生涯
19岁拜师学艺与木结缘61年
蒋师傅19岁就开始学做木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对木工活的热爱,短短两年,他便掌握了其中的尺寸和技巧。他说,做木工是精巧活,越难的活越喜欢往里面深究,其中有无限的乐趣。蒋师傅回忆,最初在登冠农具厂做了四年木工,登冠农具厂和直溪农具厂合并后,他就自己出来做木工活。
虽然蒋师傅学木工是为了生计
但是他把这份工作做成了“花”
无论是桌椅门窗,还是建造木屋
他总是细心制作,精美绝伦
各式农具、木船、家具等等
都曾留下他辛勤劳作的身影
坚守工匠精神乐于助人是常事
蒋师傅经常说:“木匠一活吃的是百家饭,一年四季八方奔走,难得在家闲着。出门在外,靠的是,其一要讲心德,其二要把手里的活做精细了,不然对不起自己的心。”同样的木匠活经过他的手里就如同获得新生一样。靠着这信念,在当时缺吃少穿的年代,蒋师傅的手艺远近闻名,他们一家的生活也算富裕。
蒋师傅还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周边的邻居需要帮忙,只要和他打个招呼,他从来不推辞,如果遇到家境困难的邻居,蒋师傅坚决不收工酬,所以邻里之间和睦、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
享受做木匠的过程不担心手艺失传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高新奇的东西应运而生,现代新式家具对传统的木匠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蒋师傅从来没有想放弃过,他说,这门手艺注入了一辈子的感情,打算一直做到做不动了,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这身本领。
(桌椅皆为蒋师傅作品)
蒋师傅说,家里的年轻人更喜欢新兴行业,为了手艺不失传,他招收了20多个关门弟子,他们每一个都很优秀,说到这些,蒋师傅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作品展示
红屋
这座红屋就出自蒋师傅之手,建成已经29年,房子的所有程序都是自己参与和操作的,是他最为骄傲的一个作品,蒋师傅说,刚建好的时候,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仔细观看,啧啧称叹。
蒋师傅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艺术品
抚摸着出自他手的门窗、桌椅
仿佛载满了这位花甲老人漫长岁月中的浓浓记忆
因为喜欢
从来不觉得累和辛苦
他说如果去地里干一天活和做一天木工
那是截然不一样的感受
后者的累带给他的是充实和满足
……
朴实、真挚
在我们身边
还有很多“蒋师傅们”
在自己的岗位上
兢兢业业,默默付出
他们,平凡而伟大
他们,就是金坛工匠
为我们身边的金坛工匠打call!
观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