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公元年5月),太平天国最后一场达到一定规模的区域大会战——常州保卫战,以彻底失败告终,孤立无援的护王陈坤书、志王陈志书等,最后弹尽粮绝,或被俘处死或战死,二个月后的7月,湘军攻陷天京,宣告太平天国正式灭亡。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是江苏省的军事重镇,更是当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东南的屏障,太平天国的领导们清楚地知道,要是能守住常州,退可以坚守,进可以东山再起。
因此,早在咸丰十年四月(公元年4月)太平军初次占领常州的时候,派陈志书、陈坤书兄弟俩,率领重兵来些驻守。
陈志书,广西浔州桂平县人,是太平天国晚期主要将领之一,早年参加金田起义,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曾经太平天国随西征军转战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咸丰四年(年)驻守江西湖口,任殿左五十七指挥,参加太平天国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战役后,因战功卓著由“谒天福”晋升为“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宗谒天安”,被派驻常州郡,担任镇守主将,推行乡官制度,严厉镇压反抗太平天国的地主团练,与他的弟弟陈坤书通力合作,征战于天京外围,纾天京之急,同治二年()晋封为“志王”。
陈坤书,志王陈志书的胞弟,绰号“陈斜眼”,早期隶属于翼王石达开部,年为太平天国殿前功曹副侍卫,驻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之后就一直在李秀成麾下作战,由于身材彪悍,骁勇善战,在太平军中被称为陈狮子,当年李秀成受命与英王陈玉成一同进攻武汉时,陈坤书成为李秀成第一副手,留守代理李秀成主持苏福省一切军政工作,成为副掌率后军主将,相当于副总指挥,李秀成出征后成为一把手的陈坤书,主政在苏州期间横征暴敛,差点激起民变,后李秀成返回苏州,因害怕追究责任,率部前往常州哥哥处守卫。
志王府在今天常州南大街新华书店所在地,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有一座深深的庭院,一座二层雕栏小楼尽在眼前,屋檐瓦当滴水雕刻细腻,云波纹错落有致,阳光下细看浮着些许青苔,年岁久远,格局古拙,门前一块白色石碑上刻着显赫的三个大字——志王府,从一侧的大门走进院内,空旷的院中一面麒麟照壁默然屹立,浮雕上一只麒麟腾云驾雾仰首向天。这便是常州守将志王陈志书的王府。
志王府当地百姓介绍,此王府在年建造时,曾经没收一些常州一些大户人家的建筑材料,如常州青山路88号刘纶祖母姚家的一些木料,然而,王府还没有修好,清军便来攻打常州了,当地人曾经在志王府的天花板上一枚未爆炸的炸弹,有拳头那么大,从事可以看出当年的战争是有多么的激烈,连王府都遭到了炮弹轰炸,当然,更豪华的是志王弟弟的护王府。
护王府地处常州局前街号,当年,在苏州捞得盆满钵满的陈坤书,来到了哥哥陈志书的地盘,便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占地面积非常广,范围大致西起毛家弄,东至营田庙,南临马山埠,北界局前街,今天的常州护王府遗址,由于此地处于市中心,后来的城市建设用地,仅存原王府内宅7开间回字形楼一栋,砖木结构,顶铺小瓦。
常州护王府虽然存之不多,但仍然可以看到王府内宅上下两层,由头进楼、二进楼连接东西厢楼组成。坐南朝北,东西面阔24米、南北进深24.5米,略呈正方形,面积约平方米。楼中间围成一方庭院(天井),植桂两株,金秋飘香。楼的长窗、短窗、梁、墩等木结构上,雕有许多纹饰优美的图案如凤凰、梧桐、牡丹、如意、蝙蝠、蝈蝈等。雕工粗犷,刀法浑厚有力,楼檐瓦滴水有鲤鱼跃龙门、龙凤纹等纹饰,具有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特色。王府见证了陈书坤统治常州四年时间的奢华。
护王战死的常州城门兄弟俩在常州的豪华王府没有住多久,荣华富贵也没有享多久,轰轰烈烈十五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到了最后一个年头。清同治二年十一月,李鸿章命令提督刘铭传、总兵周盛波和李瀚章,常胜军戈登部计20万人攻打常州,当时,李鸿章在对皇上的奏折中称:“常州护逆先纠合丹阳、句容踞逆伪英王叔、伪然王伪章王、伪忠逆、潮逆之子众十余万”,对此,双方投入30万兵力,为期近半年的常州保卫战就此打响。
战役打响之后,一开始是双方围绕常州的外围据点,双方进行了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数百次,护王陈坤书、志王陈志书率领五、六万太平军从西南纵横三里,分三路抄袭迎战清军,而李鸿章部10多万清军伙同戈登“常胜军”则进攻常州,战事牵涉常州外围城市有句容、丹阳、金坛、溧阳、宜兴以及江阴、常熟、无锡等附近10座城池,规模不亚于一场区域大会战。争夺战打得异常激烈,李鸿章在对皇上的奏折中称:“常州护逆先纠合丹阳、句容踞逆伪英王叔、伪然王伪章王、伪忠逆、潮逆之子众十余万,由常西绕至城北筑营数十座,屡扑刘铭传各营,均即击退。”
剧照当时,主帅李鸿章亲临前线督战,特别是被皇上赏“黄马褂”最高荣誉的刘铭传,更是踌躇满志,他奉命攻击外围据点,经过一场血战,刘铭传先后攻破了太平军的十四个堡垒。剩余几个堡垒中的太平军见状,当即便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趁乱逃跑,紧接着,常州城外南门和西门外的十几处外围据点,也先后被清军攻破,那些从据点逃回的太平军,却被紧闭的城门不让进去,因为追击的清军紧随溃兵身后,一旦打开城门,清军很可能就会瞬间冲进来。据《清史稿》记载:“塞门不纳败党,恐官军夺入”。后“悍贼皆死城下”,那些无法入城的太平军将士们,也并没有因此而投降清军,而是选择了和清军血战到底,全部战死。
通过一番激战,常州城的外围据点全部清理干净之后,大军完成对常州城合围后,为防止城内太平军突围,清军开始在城外构筑长长的围墙,与此同时,清军又利用水陆两军的炮火,开始对常州城的城墙进行猛烈轰击。一时间,常州城内外烟雾弥漫,城内的太平军更是如同在云里雾里一般(水陆军发炮轰城,风烟迷漫,寇如坠雾中)。
展开猛烈攻击,四面环击,屋瓦皆飞,毙贼甚众,但太平军仍继续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敌之冲锋。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异常之激烈,由于清军死伤过多,当时天又大雨不息,清军遂撤兵休整,而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城墙被淮军轰塌数处,当时“水陆炮声如雷,城倾数十丈,守陴死党血肉飞扬,贼仍悉力抵御”。此役,负责坚守小南门志王陈志书,被戈登常胜军大炮击中,当场身亡。
紧接着,淮军开始发起总攻,以大炮对准旧城墙缺口猛烈轰击,李鸿章切断了太平军的后援和后退之路,由于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常胜军在用洋炮在南城和北城各轰塌十余后,清军自各门开始蜂拥而入,太平军开始用旧棺木和战船来封堵城墙,清军炮火非常猛烈,陈坤书在常州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率领太平军转战至护王府。
《清史稿》载“城坏数十丈,寇以人塞缺口”清军“军士十坠六七”,战况不可谓不惨烈。最终“战城上良久,寇大溃”,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全部战死。主将护王“陈坤书凌迟处死,枭示东门”。
常州城破之后,护王陈坤书率太平军扎石卡,筑垒抗击,用枪炮继续死战,身边太平军全部战死后,陈与敌人展开巷战,最后仅剩10余人,在与清军肉搏战中力竭受伤被俘。清军对他凌迟后,将其头首悬于旗杆以威慑众人,但第二早上,悬首不翼而飞,有人说,此为陈坤书旧部盗取将其埋葬。
常州失陷二个半月后,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宣告彻底灭亡。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南京的天王府之外,还有常州的志王府和护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