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宋代士人群体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修桥造路
TUhjnbcbe - 2025/4/12 19:43:00

#历史#

宋代士人群体,深受儒家传统教育,其整体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与学术素养都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宋代的士人也很重视公益慈善事业,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系统,类似于一个不断扩充的同心圆,以个体为圆心,不断向外扩展,从个体的修身、齐家到治国乃至平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的慈善也决不限于亲族之内,而是推己及人,讲究“推恩”。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两宋儒者的这种推恩于陌生人的公益慈善,无疑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具体来说,两宋士人的公益慈善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修桥造路

就公益事业而言,由士人捐建或募资兴建的公益设施随处皆有,如修桥造路、义井给水、兴修水利和改善交通等等,都离不开士人的广泛参与和组织领导。如潘好古,被称为乡里长者,曾“发钱塘十万”,兴修婺州西湖旁两所废塘;乡居善士刘大同见“有大东塘,溉田数十百顷,岁久不治,将遂圯废”,于是“捐金鸠民筑之”。

绍圣元年()十月,苏轼被贬惠州后,发现西湖两边的居民出行往往要涉水,极为不便,于是不顾老迈多病之体,建议在湖上修两座桥,以便于居民出行。为筹集资金,苏轼带头捐出了仁宗皇帝赐给他的犀牛角腰带,并动员弟弟苏辙一家捐赠。惠州刺史詹范深为苏轼的义举感动,欣然采纳了苏轼的建议,经过考察,最终确定要在西湖上修两座桥与一座堤坝。其中东新桥由道士邓守安主持,西新桥和堤坝由和尚希固主持。

在工程完工之日,惠州的父老乡亲奔走相告,自发地尽情庆祝。“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既是当时的盛况,更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由此可见,宋代士人的积极从善促进了宋代城市和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利交通的兴建和维修客观上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2.赈饥灾民

两宋时期,灾荒频发,在两宋众多的士人公益慈善活动中,由士人领导、组织的赈饥活动随处可见。其中,南宋人刘宰的赈饥活动可以说是士人慈善活动的典型案例。

刘宰是南宋中期一位名士,金坛人,绍熙年间(-)进士。早年在江浙一带做过小官,后退居乡里,其后30余年间,致力于乡里事务,善行卓著,其中最突出者,是他主持的三次大规模赈饥活动。

第一次是嘉定二年(),刘宰与诸友“纠合同志”,“为粥以食饿者”,最多时日食达人之多,前后历时近6个月。

第二次是嘉定十七年(),刘宰与诸同志设粥局赈饥民,前后三月,日就食者最多达人之众。

第三次是绍定元年(),为救济受灾的邻邑而设,刘宰得好友王遂之助,“复合众力以续”,又得郡守助米斛,粥局前后持续两个月。

3.兴办义学。

在各种公益事业中,宋代士人贡献最多的还是兴办义学。义学,是民间办学的一种形式,有时义学虽用书舍、书堂、书院等名称,但由于具备免费入学制度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甚至生活接济,因而无疑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

宋代近百所义塾、义学中,大都是由士人兴建。由于士人比一般平民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声誉,在两宋时期各种义学兴办活动中,士人往往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或以捐助者的身份出现,或以倡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者出现,对兴办民间义学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宋人义学始于窦氏义塾,该义塾是五代年间由范阳人窦禹钧设立,共有屋40间,聚书数千卷,礼聘有文行之儒为师,“凡四方孤寒之士贫无供须者,公咸为出之,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

入宋之后,仿窦氏义学之设,士人群体创办了众多义学,其中较著名的有,黄问所创的上林义学,黄颐所创的黄氏义塾,李尧臣所创的李氏乡学,于令仪所创的于氏义学,林国钧所创的红泉义学,黄惟直所创的龙山义塾,等等。据统计,两宋义学大约共有90处,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三地,这些义学的创办者大多为士人群体。

文人士大夫每以儒家乐善好施之义相激,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在两宋众多的慈善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的,都是儒家君子,或者说“绅士”。君子“思”的能力较普通平民更强,因此,其“不忍人之心”也就更加强烈和持续。由此,他们采取关爱他人的行动意愿也就更为强烈。比起普通人来,他们不太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士人群体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修桥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