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开科取士,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孙伏伽考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至光绪三十年()李春霖考中最后一个状元结束,中国科举制度先后历时多年,全国中榜状元达多名,清代将博学鸿词的第一也称状元,这样共有多名。其中常州共有16人考中状元(包含常州府八县,不含金坛、溧阳),萧颖士是常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萧颖士,字茂挺,生于唐玄宗五年(),晋陵郡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南朝梁武帝萧衍8世孙。唐开元二十三年(),廷试一甲一名,29岁进士及第,名扬朝野,授秘书省正字。唐代诗人、散文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
萧颖士才气横溢,在中国的文坛上颇有影响。他与李华齐名,才学在李华之上,私交也甚好,世称“萧李”。其文多有散失,著有《梁萧史谱》20卷、《萧梁史话》、《游染新集》及文集10余卷,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全唐诗》收有他20首诗。
萧颖士天资聪慧,又加勤奋好学,四岁便习文,过目成诵,七岁时便能熟背经书,十岁时,所作之文已小有名气,时人皆传诵,被破格补为太学生,十五岁已名扬天下,时人皆称奇。《旧唐书.文苑传》有这样记载:萧颖士、李华、陆据同游洛阳龙门,见路旁立一石碑,三人共读碑文。萧颖士读了一遍,即能记住并背诵出来。李华读了两遍,陆据读了三遍才能记住。人们据此评论他们三人的才气分为三等。当时,贾曾、席豫、张垍、韦述等人,都很有名气,萧颖士与他们交往甚深,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业,很受名士们的赞赏。
萧颖士中状元留京师长安后,与颜真卿、李华等8人结成至交,可对一般朝臣傲而不视。他自言“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还,未尝留意。”他的诗文常流露出愤嫉俗之情。
近40岁时,任秘书正字的萧颖士奉唐玄宗之命往民间搜集散失的古代遗文。几年中,他奔波各地,可忌恨其文才的人上奏皇上,污篾他故意拖延,唐玄宗一怒撤了他的职。
看淡官场的萧颖士不屑回京申辩,索性定居河南濮阳招收学子,授文传业,当时全国学子纷纷投其门下。他为人心胸宽广,慧眼识人,李阳、皇甫冉、李幼卿、陆渭等几十人,在他的精心栽培和提携下,在文学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士。
当时“萧夫子”之名远播海内外,连日本来华的使者和留学生,也以拜谒萧颖士为荣。有一次,日本来华的使臣赴京朝见唐玄宗,特请求“愿得萧夫子为倭国人师”。中书舍人张渐等再三劝谏玄宗,如名师外流,有损唐帝国威名,日本使臣只得无功而返。唐玄宗这才如梦初醒,急招萧颖士回京,升他担任集贤校理,掌管宫廷藏书。
萧颖士秉承延陵遗风,总存“仁义”于心。李华十分敬重他的人品,说他“节高深识”、“傲骨正气”,有深邃的政治远见和耿介不随的风节。
当时以“口蜜腹剑”臭名留史的李林甫任宰相,为笼络人心,特召见萧颖士。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是一个结交权贵的好机会,一定会礼数谨慎,唯唯诺诺。时逢萧颖士的母亲刚去世,篾视权贵的他竟然身穿孝服去见李林甫,令权倾天下的李林甫大喊晦气,立即斥责他离开。萧颖士对此异常气愤,借庭前一株大樱桃树,作《伐樱桃赋》一篇,讥讽李林甫。怀恨在心的李林甫先将他调往史馆,后索性贬放广陵(今扬州)做参军,连官宅都没有资格住,无奈他只好寓居在紫极宫道学馆。直到公元年李林甫病逝后,萧颖士才被调到东都洛阳任河南参军。
萧颖士调任河南府参军时,唐玄宗正十分宠信安禄山。萧颖士看到了国家将面临的危险,私下里对好友柳并说:“安禄山依仗皇上的宠信而骄横跋扈,他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到时候洛阳会最先陷落的!”之后,便托病离开了洛阳。不久,安禄山果真以“清君侧,锄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叛变,起兵西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年近五十岁的萧颖士从此踏上颠沛流离之途。当安禄山叛军逼近,他立即求见握有重兵的河南采访使郭纳及东京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向他们进献御敌之策,却遭冷拒。
不出萧颖士所料,安禄山起兵范阳后,河东诸郡相继失陷,很快就进攻南阳了。襄阳的山南节度使源洧十分恐慌,准备放弃襄阳,退守江陵。萧颖士听说后,立即赶去对源洧说:“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势去矣。”源洧总算听从了萧颖士的建议,按兵不动,守土不退,保住了江汉平原一片河山,同时也为后来逃往成都的李家王朝留下往来于江淮的一条通道,为唐朝立了一功。
可见,萧颖士有敏锐的政治远见,有善于分析天下形势的先见之明,这也是当时人们推崇和爱戴萧颖士的重要方面。
不久萧颖士迁居金陵,永王慕名召见萧颖土。他对做官已完全看淡,故意避而不见。此后,宰相崔圆任命他为扬州功曹参军,可他因屡遭挫折,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早有了充分的认识,国破家亡的现状令他心灰意冷,再也无心迷恋官场,到任后仅两天便挂冠而去。他毅然辞去功曹参军之职后,从此集中精力致力于文学事业。
唐肃宗乾元二年(),为避战乱,不得不到处流浪的萧颖士,路经河南汝南时,竟然病逝于旅馆中,年仅五十二岁,他的门人私下谥其为“文元先生”。
萧颖士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桥梁作用。西汉以来,骈文逐渐成为文坛上的统治形式。他和李华、元结等人是陈子昂之后、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杰出代表,他们主张“尊经”、“载道”,以改变当时的衰靡之风。萧颖士深感南朝以来,士族文人以骈辞俪句来掩盖他们生活内容的空虚,这样就严重束缚了散文的发展。他在创作中,摒弃排偶为散体。这些主张和实践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是一致的,为后来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萧颖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古文运动的先驱,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集至明代大部分已遗失,诗歌传世也极少。今存《萧茂挺文集》一卷,系后人根据《文苑英华》、《唐文萃》等书辑成。《全唐诗》中保留了萧颖士二十多首诗作,里面有和朋友酬赠送别应答的诗篇,如《御答韦司业重访五首》、《送张军下第归江东》、《答邹象先》等。在这些诗篇中,歌颂了同朋友的浓厚情谊,抒发了与朋友的离别愁恨。
萧颖士的文学评论观,虽忽略了文学的审美作用,但对于唤起当时人们对文学教育启迪作用的重视,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久远的影响。据宋代欧阳修考证,萧颖士对《史记》也有独到的看法,认为司马迁“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为训。乃起汉元年讫隋大业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这是中国史学上第一个敢于直言《史记》之弊,并另起炉灶重修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