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索“三雅”,首先得到的结果是著名三雅文化:“雅女”,“雅鱼”,“雅雨”。它也被叫作雅安三绝,沐雅雨,品雅鱼,赏雅女。
本文要讨论的,是另一个“三雅”的故事。三国时期,称雄荆州的刘表有三个大酒杯,分别叫做伯雅(装酒七升)、中雅(装酒六升)、季雅(装酒五升),因此刘表也被称作“三爵刘表“,网上释义多指文人风雅。
曹丕在《典论酒诲》一篇中曾提及到刘表的子弟喜好饮酒,分别有三爵,最大伯雅,第二仲雅,最小季雅;三爵分别可受七升、六升、五升酒。所以南荆之地有三雅之爵,河朔之地有避暑之饮。而文中所提及到的“三雅”酒杯,就是“雅量”一词的典故,意指能够饮下“三雅”任何一爵所盛的酒而不醉的话,就是有“雅量”。
”三雅“之饮成为古人推崇的风雅之事,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小资生活”。大名鼎鼎的刘禹锡为此作长韵诗,如《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酒每倾三雅,书能发百函。”,《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八关斋适罢,三雅兴尤偏。”
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唐朝宰相于志宁也在诗中引用,见《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
在《说文解字讲国学》中,刘表的爱好也被当作雅事,“宴客刘公,座上满斟三雅爵;迎仙汉帝,宫中高插九光灯。”
清朝乾隆时期状元于敏中,在对联中不但援用这个掌故,还用“六经”和“三雅”对比。六经”指《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文本经典,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六经”,由此可见于敏中对三雅的认同。
人如不饮灵三雅,天既何言有六经。字面意思是:人如果不饮酒的话,那所有的酒器都可以摆上灵位了,天底下又哪里还会有出现六经这么一说呢。这个对联源自于敏中,于敏中,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著有《临清纪略》。
看了这些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感到刘表的“三雅”充满了闲情雅趣?然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就会发现对此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首先,三雅虽然用了一个雅字,但意思并不相同。
在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纂辑的《说郛》中,提到了刘表的三爵。
《说郛》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共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
其中提到之所以把三爵叫做三雅,是因为发音相似。众所周知,古代汉语的发音,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并不是按照“雅”的本意去命名酒器,而只是借它的发音而已。
《说郛》:余按《广韵》,{疋皿}字注云:酒器,{疋皿}雅同音。则{疋皿}字盖借用三雅,乃酒杯也,无可疑者。
也就是说,按照最早的解释,并没有人觉得刘表饮酒的酒器可以被当作雅器,只是恰好同音罢了。
其次,在群雄争霸的三国乱世,以饮酒而知名,实在算不上值得称颂的雅好,
刘表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名气,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却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夺荆州的故事,以及曹操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刘表非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枭雄。
《三国演义》中对刘表的评价不高,在真实的历史中,刘表为得到荆州,也做出了一些实事,取得一些成绩,而且,他和其他几人一起被称为“江夏八俊”。虽然如此,无论在演义或历史中,刘表都没有显现出过人之处,不算太糟糕,也没有多么优秀。
在《后汉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刘表平定江南的过程。
《后汉书》:时,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荆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
汉献帝初平元年(年),48岁的刘表匿名独身赴荆州。此时的刘表,胆气及作为不失为一时豪杰,而且他能接纳荆襄名士为己所用,善于用人、纳谏。
作为荆州牧,刘表做到了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令境内的贼党豪强亦可以为其效用,荆州从此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刘表也得以领有荆楚数千里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颇具实力。
如果历史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关于刘表的事迹可圈可点,他留下的也是良好的声名。然而,中国的历史评价一向是盖棺而论。刘表之后的人生只能用平庸来评价。
不由要问,是什么导致刘表后来的消极与保守?
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就是刘表耽于喝酒。
曹丕在《典论酒诲》一篇中曾提及到刘表的饮酒喜好。
“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辄以劖刺验其醒醉,是酷于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在《太平御览》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八四五三国魏·曹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
是沉缅于酒而消磨了刘表进取的雄心?还是原本没有志向,而耽于享乐?
文人雅士饮酒作乐,不是随便喝喝,而是太喜欢当一回事、太投入、太喜欢借题发挥了。一言以蔽之,文人饮酒,太喜欢加入许多与饮酒无关的东西,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文人们的杯中,倾入的往往也不仅仅是酒水,有时也会有情感,有身世情怀,以及还有抗争。
如纵酒闻名的刘伶,他的行径与俗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跌进阴沟当棺材”非常相近,并没有多少人把他的嗜酒作为雅好,更像是无声的反抗。
倘若在和平时期,以文会友,文人雅集,有优美风景可赏,有佳肴美味助兴,从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中暂时超脱出来,算得上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如东晋文人聚会于兰亭,实乃文人胜事。
然而,刘表不仅仅是一介文人,当时也不是偃武修文的和平时期,作为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镇南将军,能让治下百姓铭记、群民悦服的事迹,是守护一方平安,而不是沉溺于文人的“雅好”。
韩愈写下“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意思是打发一生时光最好的东西只有酒,思量做什么事都不如闲适舒服。
饮酒的确让人感到逍遥自在,但过于沉溺,往往会忘却责任、失去目标。郭嘉对刘表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
《三国志》:表,坐谈客耳
刘表不堪重任,坐拥十万之众,却不能把握良机,以至于碌碌无为,所以,让他荒废、迷失的”三雅“自然不能算什么雅事。
〈参考〉
《说郛》《后汉书》《太平御览》《典论酒诲》《三国志》
〈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