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坛老地名银下塘的传说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751283.html

"金坛老地名"系列随笔

编者按:一个地名一个故事,一个地名一段历史。破译老地名暗藏的人文密码,寻找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文之源。闻艺金沙将开辟"金坛老地名"系列随笔。欢迎读者赐稿,共同寻觅地名里的人文掌故。

银下塘的传说

文/徐锁平

在金坛东门外,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金小坵,银下塘,稻米出在峨眉庄。”对这句话,年长的一般解释说是这三个地方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是富庶之地。如今,金小坵已经拆迁,建成了新小区。地处近郊的峨眉庄,也变得面目全非,成繁华之地。只有地处城东5里外的东下塘村,仍是清静悠闲的村居之所。

旧时的东下塘村,分为大门口和后巷里,中间隔着大片的桑田。上世纪70年代,村中顽童常常喜欢站在王锁文老师家门口的一块大方石玩“占山为王”的游戏。这块巨石一米见方,厚约40厘米,重达上千斤。这块方石从何而来?大家心中一直有个谜。

原来,王老师的祖上,曾出过一位大官,官拜布*使。富甲一方,建造的宅院,前后有多米长。前门直达东下塘河边,称为大门头。后墙一直延伸至村后,称为后巷里。

我们现在想象不出这奢华的宅院,那厅堂楼阁是多么气派,花园轩廓是多么幽静,雕梁画栋是多么精美,单说说这块方形巨石,就让人啧啧称奇。

在王老师断断续续的回忆讲述中,还原了“银下塘”的过往。

明末清初时,金坛东下塘曾出了一个王布*,任过二朝布*使,人称“左布*,右布*”。

王布*是金坛城中明朝名医王肯堂的后人,自幼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勤奋上进。后考上了秀才、举人,官拜左布*使,成为一方手握重权大员。

明朝灭亡后,他又转任清朝的右布*使。明清两朝的布*使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民*。

有一年,皇帝要重修金銮宝殿,派他主持采伐东方神木金丝楠木。那时,金丝楠木楠木主产于四川、湖北西部、云南、贵州及长江以南省区,其中以四川的为最佳,为皇家御用木材。金丝楠木的生长年限特别长,从幼苗长成大树,至少要几百年的时间。王布*在深山老林中历时几年,诸事必躬亲,跋山涉水,花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才将需要的几千根金丝楠木采齐,运至京城。

当时,金丝楠木为皇家专用,普通人不得私用。如有违反,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株连九族;轻则遭受牢狱之灾,倾家荡产。王布*非常想私留几根,但想想风险实在太大。这么大的木料,决不可能藏着掖着私带。

在建造时,木匠在量这些金丝楠木材料时,居然发现其中十多根短了几寸。此事非同小可,木匠吓得*飞魄散,不知所措。王布*得知后,虽也诚惶诚恐,但吩咐木匠不用害怕。王布*当时正得宠,因为皇宫里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由他负责督办。他也常常神不知*不觉地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出了此事,他也诚惶诚恐,连忙进宫跪见皇上,如实禀告,自责认罪,将所有责任一股脑儿揽在自已身上。“启禀皇上,奴才该死,有负皇上的重托。”王布*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细说一遍。皇上听了愠怒,神色不悦。转念一想,几年来他风餐露宿,鞍前马后劳累奔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严厉谴责一番,但没有追责。“王爱卿平身!”皇上见他一把年纪,须发皆白,仍兢兢业业,于心不忍,忙让他起身说话。

王布*摸准皇上的脾性,见没责罚,忙又启奏道:“奴才劳累一生,至今未能衣锦还乡。家中只有茅屋三间,安顿年迈双亲,难避风雨,身为人子,心中难安。恳请皇上体恤老臣,让我告老还乡,能在二老面前尽孝。”

皇上一听,顿生怜悯之心,好一个尽忠尽孝的良臣。于是开口道:“既然爱卿家中破旧,朕就将短了一截的金丝楠木赐予你,回家去砌个社屋,孝顺父母吧。”

王布*千恩万谢,带着十几根金丝楠木回到金坛老家东下塘。他请来风水先生,前前后后寻找宝地。风水先生装模作样地勘察一番后,慢条斯理说道:“村北边那片乱坟岗倒是块风水宝地,能保佑子子孙孙升官又发财。”王布*一听,左右为难,因为许多村民的祖坟就埋在此地。但为了庇荫子孙后代,顾不了那么多了。为避口舌之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花费许多银两,特地从城里请来了戏班子,将戏台搭在坟地里,唱开了大戏。几天下来,看戏的人来来往往,扶老携幼,将乱坟岗踏成了平地。

王布*大兴土木,费时几年,建成前后长达多米,宽50多米的五进大宅院。四周是高大的院墙,大门朝南,一对大石狮高大威猛分列两旁。门前用青砖竖码了一条两米多宽,从大门口一直通到村东边的小石桥。路两边,每隔上四五米,就设有一处插旗杆的石墩。旌旗猎猎,马声笃笃,派场十足。

特别是大厅里的那十多根高大粗壮的金丝楠木柱子,散发出一股清香,金色丝线隐约可见,溢满富贵之气。

老百姓没见过金銮宝殿,但见了王布*的宅院,无不惊叹。一时间,王布*家中有皇上赐有的金丝楠木的传闻不胫而走。

于是,东下塘就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银下塘”。

一些同僚听说王布*豪宅竣工,纷纷前来祝贺。哇,好大的气派。一走进大门,一排排高厅大屋金碧辉煌、飞檐斗拱,颇有一股皇家的气派。同僚见之,赞不绝口,眼中满是惊羡。同僚们是左打听右请教,大有打破水缸——问(纹)到底的架势。

机敏过人的王布*看出了端倪,待这些同僚走后,忙差人赶造了几处院墙和照壁,隔断前后进,遮人耳目,以防再惹出祸端。

前来的一位同僚早就有人看不惯王布*的作派和骄横,一道揭发奏章直达皇上案头。皇上也不相信,一向忠心耿耿的王布*竟会僭越王法。于是派人查办。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赐于他的金丝楠木,竟建成了雄伟的大厅。一向素有廉洁之名的王布*,原籍家产竟值白银一百多万两。要知道,王布*当时的年俸禄高达两呀!皇上震怒,认为王布*巨额家产“得之不正”,立即下诏书严查。本应满门抄斩,但念其劳苦功高,只判挖膝盖骨酷刑,革去功名,永不录用。

王布*又愧又羞。愧不该贪心十足,暗地里做了手脚,故意将金丝楠木短了几寸;羞的是堂堂二品大员,一念之差,竟落得个惨遭酷刑,瘫痪在床。伴君如伴虎,朝为天子客,暮成阶下囚。加上伤痛难忍,年老体弱,不久就备受折磨而死。

随着王布*的受刑入狱,病死狱中,显赫一时的王家逐渐败落。儿孙们骄奢淫逸惯了,手无缚鸡之力,坐吃山空,饱一顿饥一顿,直落得个“左补丁右补丁”的下场。

王布*至死也不会想到,本想光宗耀祖,却没能控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贪念,殃及了子孙后代。

后来,闹起了长毛,一直打到了金坛。王布*的后代吓得外出躲避。一群长毛路过东下塘,看到在这穷乡僻壤之地,竟有如此气派豪华的宅院。一打听,居然是清朝大员王布*的豪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认定是搜刮民脂民膏所得,怒不可遏,放了一把大火。据说那金丝楠木不易烧着,长毛们就裹上被子,浇上煤油点燃。

这场大火哔哔剥剥地烧了三天三夜,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一场大火,将两百多年的祖宅化为灰烬,只留下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令人唏嘘不已。长毛走后,王布*的子孙从瓦砾中扒出倒塌在地的金丝楠木柱子,刨去外层的焦炭,留下中间未曾烧到的木心,又制成了一些家具。

王老师家中曾有一张楠木长台,就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它见证着金丝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的特性。

多年之后,人们还从这断砖碎瓦中挖出了一大堆烧焦的米,据说这是王布*家的厨房。

沧海桑田,这些断垣残壁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了踪影。但“银下塘”的说法,却代代相传。

那砖砌的马路,一直沿用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砌房造屋开墙脚时,偶尔还会从地底下挖出厚实的大青砖,四四方方的大石头。

这一米见方,厚到40多公分的大石头,据说是当时王布*宅院中金丝楠木柱子的地基。地基上安放圆形石鼓底座,上竖柱子。这样,起到坚固防潮作用。

如今,王姓仍为东下塘的大姓,村上仍生活着王布*的后代子孙。村中还保留着“大门头”“后巷里”“笃马桥(独木桥谐音)”等地名。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的教子联,不知还会警醒多少后代子孙!

作者简介

徐锁平,金坛区东城街道东下塘人,中国寓言文学专业委员会闪小说学会会员,金坛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诗歌、散文、闪小说发表。

组稿:江一编辑:蓝屏

1.居文忠楹联选录

2.美丽的漕河左岸/郑建华

3.桃花园的“爱心鸡”/周苏蔚

4.怀念尚丁/陈书明

5.小说《萨丁桥》/梁爽

转载注明出处

金坛纯文化平台

推介文化精品宣传企业文化

打造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传播平台

投稿: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