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罗庚诞辰周年丨今天,这个名字依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今年是华罗庚诞辰周年,他传奇的一生启迪、勉励着后人,也时时让我们铭记:求真、求善的科学精神,永不熄灭!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年在金坛中学毕业后,曾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年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理员,研究数论。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研究员。~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堆垒素数论。~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年曾到苏联讲学。~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伊利诺伊大学数学教授。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还是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英国伯明翰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年法国南锡第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年后他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消除生产和流通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他深入工厂农村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成果为中国推广系统工程应用作出了贡献。——内容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提起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中学生也都很熟悉:

此页内容选自《中国中学生成长百科全书·唤醒思维的数学书》

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呢?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和进步相关。数学已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华为的5G标准源于土耳其的埃达尔·阿勒坎教授十多年前的一篇数学论文。

我们再看看一个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感悟:

学霸自述:考上清华只是“顺便”

从一年级入学,到我递上高考卷,这期间数学每天都没有缺席。我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面对这巨大的机会成本,我反复诘问自己:

我到底都学会了什么?

若回答是运算或者解题,这种可以轻易被电脑替代的东西,那显然我白学了。逻辑能力?似乎也可以被电脑取代,下围棋不能说没有逻辑,尽管通路可能不同,但结果是电脑赢了人类。

我不是一个想深造、钻研数学的人。所以数学之于我,除了带给我快乐之外,其作用应该落在应用上。那它到底有怎样的应用,又带给我怎样的改变呢?

我思前想后,总结了一句话:

数学教我成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

不妨就从做一道数学题做起。审题是语文功夫,算不得严格的数学范畴。审完题开始思考,其实就是开始决策。这里该往哪边想?选用哪种转化?用哪个形式表达合适……思考过后的落笔,只不过是思维的表达,我觉得又是语文范畴了。数学的本质是那段思考,而思考的落点是做出决策,每个岔路口我该怎么选择。

之前蒙昧状态下,那就是跟着感觉走。题海战术的作用,我认为就归结于这种感觉。某种程度上说,AlphaGo不也是立足题海战术赢了人?

数学这个学科到底有什么用,迷雾拨开,才慢慢理解,如果每道题都用“记忆匹配”快速得到思路,而放弃了每一次从头到尾完整独立的思考,那这12年,除了换一个分数,真的算是白费了。

于是,忘了哪天,我想明白这些以后开始把每道数学题当成一个个决策的关口来玩味,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生活中遇不到如此理想化的岔路,但思维的训练对于理性权衡能力的培养是相通的。

举个例子,比如当时讨论的“设点还是设线”,以往跟着感觉走,往往也能选到比较好的那种。但在经历理性思考,为什么设点?为什么设线?它们的优劣?它们的本质是在转化什么?当题目中的“动”的部分有怎样的特征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哪种方法……越想,越有味。生物是长篇大论的题目归结于几句关键的逻辑桥梁,而数学是两行简单的数学语言可以思量出几页“理性权衡”。

我试图迁移这种能力到生活中,确实很多时候也很有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结合理三科的实验思维,我从真实的生活选择题中剥离出起主要作用的有限个变量,加以权重,理性权衡。学数学之前,或者想明白这些之前,我做每个决策时脑子里大概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一团云雾,冥冥之中有一个答案。

而现在是:几个相对清晰的变量,有明确的“对比点”,我基本明白我看重它们的程度高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结果。

可能这两种思维路径得到的决策结果是一样的,但就算后者没有给我带来更优选择,经过这样一番所谓的“理性思考”获得的结论也会让我更自信地选下这个选项,让我更有底气,我相信我一定是对的。其实有时候真的不一定这就是最好的。但在这种盲目的自信中,它依然可以和最好的匹敌——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决断,这实在是一种加码。

所以归结起来:

12年的基础数学教育,让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决策者。这可以为我每一个决策增长信心,时而还能带来更好的选择,顺带把自己选拔到了一个相对更好的平台。这是数学之于我的意义。

本文作者曹文浩毕业于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级新生。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中学生成长百科全书·唤醒思维的数学书》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需要知道: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直接为了今后工作、生活等实际应用的,也谈不上能够直接应用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要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会让我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这个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这个世界。

《中国中学生成长百科全书·唤醒思维的数学书》

点击图片购买

本书涵盖了中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单元。全稿共分为3篇18个专题,每个专题都从一个小问题谈起,带你渐入佳境,逐步拨开数学的迷雾,唤醒数学思维。书中包含了笛卡儿、欧几里得、华罗庚等大数学家的生平;也包含“敲黑板”“老师说”等“提神醒脑”小栏目;更包含为了学好数学,你必须“想明白,说清楚”的一些问题。但是,切记:解题方法不是套路,而是思维的产物。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推荐,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