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74090.html<
“支道了世界”究竟展示了什么?
郑渝川
转自“渝川读书”
作家于建新搭建起了一个“支道了世界”。
于建新是江苏常州金坛的一位医生,供职于感染科。“支道了”是他笔下的人物,跟于建新本人的职业身份大体是一致的,也是在感染科工作。“支道了”涉及到的许多则故事,直接素材应该也来源于于建新本人的履历,但经过艺术加工。
这种将职业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和加工,或真名,或假名;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成文集/小说集的做法,其实比较常见:医生、警察、法医、(公交、的士、单位通勤车)司机、教师……
小说《感染科医生》
一线感染科医生于建新亲笔创作
每种职业,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职业,也有很多内情不为人知,也有不少故事是其他行业的吃瓜者很少听说的,写成小说也好,其他文体也好,或是拿来闲聊,都不难惹来唏嘘,迎来掌声。
但通常而言,由职业经历所提炼出的文集/小说集,有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最终过度以作者为主角,故事、文章往往是以作者将自己理解为上帝视角或者说上帝,根据需要来讲述一个个本来无关的事情。这必然削弱读者所可能达成的共情。
一部好的长篇,或者由若干个中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却能真正实现作者与书中主角的分离,按照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价值为轴,让书中的主角成为情节以及思想、情感价值的转换点,串联起较多的故事和人。金庸最为成功的《笑傲江湖》《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都符合我们这里所给出的好小说的定义,避免了将那几部小说写成《令狐冲回忆录》《韦小宝自述》……
正因为这样,在武侠迷的眼中,金庸名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那是一个个武侠世界:倚天世界、神雕世界、鹿鼎记世界、天龙世界……我们可以从这些一个个武侠世界中去追寻,去叩问侠义是什么,其价值又在于什么。
言归正传,于建新在《感染科医生》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中搭建了“支道了世界”。这本小说集并不是“支道了问诊记”,支道了的作用是连接一个个鲜活人物。感染科,或者说传染科,每当迎来突发疫情,就必然冲锋在前,但在平时,因为运营成本的高昂,创收效益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科室又较低,所以一定是个边缘化的科室,所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在这样一个科室工作的医生,接触的病人、家属,跟医院其他科室医生接触的病患本质上有不同。病医院的感染科问诊,很多时候是已经严重到被其他科室放弃,并且,病人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也已经在经济上、感情联系上被家属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所放弃。简言之,感染科医生接触的病人,无关其他,最大的共性就是已经成为人性悲哀与扭曲的牺牲品。
俗话说谈病色变,这里的病只可能是传染病,无论是我们今天所畏惧的新冠肺炎、SARS、艾滋病,还是乙肝等感染率、潜在传播率其实不低的大众传染病。人类进化到现代,大半部文明史其实都是与传染病共存的历史。因为定居下来,因为种植农业,因为驯养动物,又因为去树木茂密的地方砍伐与捕猎所接触到人类生活轨迹以外的动物,传染病就这样走进了人的世界。传染病很多次的改变了历史进程,但人总体上是善忘的,传染病形成疫情时,惊吓过度,而平时对可能引发传染病的问题又重视不足。
远离传染病及其宿主,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来选择。但社会的构成,必然依托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的存在,所以说因为传染病与人类社会的共存,就离不开医生、感染科医生这种角色:哪怕自己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也要以极大的慈悲心来履行职责。另一个层面,但凡为人,趋利避害,人却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才会出现一些重病患者依然被亲人不离不弃的个例。
但这样的个例,显然不是全部,在感染科的病房中,就变得更少。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因为对传染病的恐惧,再加上传染病患者必然造成的其本人社会价值(健康水平、社会评价、创收能力)的下降,许多患者会被亲属和社会关系所放弃。这是一种出于现实功利的考量。传染病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尤其希望获得良好的医治,还有超越正常水平的关爱、照料,但这种基于获得生命延续和生命质量的期望,与其亲属和社会关系成员的同等期望却是构成了冲撞。两种期望,不能说其中哪一种才是合理的,哪一种就完全不合理。
感染科病房和感染科医生就这样见证着生死悲欢。流行歌曲,凄美诗篇里所描绘的生亦何欢,死亦何哀的从容,不过是一种完全不在场时的猜度。
于建新的《感染科医生》构建起的以“支道了”医生为媒介,由一个个鲜活、独立的患者故事构成的生活世界,又是一个高度相连的空间。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支道了以及林大宇等医生,是各种光怪陆离世相的观察者。他们竭力挽救着传染病人的生命,也尽其所能弥合着多数情况下必然走向破裂的患者与亲属、社会关系成员的关系。
通过这本书,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感染科医生的日常,理解他们的个人牺牲,以及为什么他们会坚守在这个一贯不受待见的科室岗位的前线;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支道了”世界的患者,不仅与病毒、病情抗争,而且还要忍受并最终接受终将淡漠的情感。最毒之计,莫过诛心,最毒之病,不过伤情。
长篇小说《感染科医生》,由感染科医生于建新亲笔创作,致敬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向读者展示一个新闻之外的感染科,还原一位医生的真实生涯——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关怀,他献出的一切。同时,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难以超越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
感染科医生投身的是一场永恒的战事。每分每秒,地球上都有人死去,医生挽救的不只是人的生命。
原标题:《郑渝川:《感染科医生》究竟展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