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朝初期江南三大案,牵连数千人,唯有此人 [复制链接]

1#

清朝刚入关时,大多数地方并没有望风而倒,到处都有反清复明的呼声。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从崇明岛进入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成功会师,并在几天内攻陷了江苏镇江等地,并准备进攻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瓜州,大有占据东南,分庭抗礼之势,一些思慕明朝的遗民,因而纷纷暗中接应,企图恢复明室。清廷为之震动。

不久之后,郑成功败退,大清朝廷以“通海”为由,下令彻查私通海外的人,许多人受到株连。金坛(今属江苏常山)知县任体坤因为胆小害怕,因而在辖区有人聚众兴兵时,把官印一扔,弃城逃跑了,临走之前还把地方金库一卷而空。局势稳定后,知县任体坤回到县衙,为了掩盖弃城之罪,他大肆贿赂当地豪绅名士,并把卷空金库之事说成是刁民趁乱洗劫“资敌”,总之他是无辜的。

郑成功

在当时,知县任体坤和县里的士大夫王重、袁大受在当地的名声很坏,经常为非作歹,所以为当地的儒生所不齿,处处被针对。在这种情况下,知县任体坤等人想借“通海案”,清除异己,于是诬告当地共十名儒生,还附加了其他仇人,前后一共列出了38个人的姓名,并安插了通敌的罪名,报了上去。

巡按马胜声接到“通敌名单”后,也不敢懈怠,便立即下令让姚延著调查案情。这个姚延著是顺治六年的进士,原籍浙江人,曾随着清兵南征两广地区,因功提拔为江南按察使。郑成功进攻镇江时,他辅佐总督朗廷佐守备,为人正直。当时,事态紧急,民间经常发生因有宿怨,而相互攻讦,诬告对方资敌的情况,对此,姚延著并没有“一刀切”“一股脑”地判连坐,而仔细甄别,让大多数被冤枉的人活了命。

顺治皇帝剧照

也正是如此,姚延著并没有听信片面之词,将金坛知县任体坤报上来的38个人直接判处极刑。相反,姚延著第一时间审问当地的县吏,很快就获知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做出了“但坐知县任体坤,余者皆减罪”的判决。相对来说,这是很公正的结果。

但是,与金坛知县一条船上的县里士大夫袁大受等人,对此结果不满意、不甘心,感觉偷鸡不成蚀了把米,于是动用人脉关系,写信向京城御史马腾蛟求助,认为“不速杀儒生等人,恐生出其它祸端,引火上身”。

不料书信来往中,被人泄密了,反倒被奏明朝廷,告发了金坛知县任体坤、士大夫王重和袁大受以及其他参与此事的人。顺治皇帝下令让户部、刑部侍郎及江宁巡抚朱国治审结案件。这个朱国治是个酷吏,总想着用残酷的“杀戮”来立威,于是提审王重、知县任体坤等人,并全部拘捕入狱。不仅如此,事情还进一步扩大化了,凡是牵连其中的人,包括被诬告的儒生、书吏、耆生都被判了“通海”之罪,要么斩首示众,要么判处绞刑,前前后后不止一千人受到株连,包括姚延著。

但是,当江宁(今南京)百姓知道姚延著被判死刑后,在执行当天,纷纷以罢市为他鸣不平,奔走哭嚎,当地的老百姓私底下为姚延著在鸡鸣山下建祠堂,私自供奉香火。五年后,也就是康熙六年,进士子淳涛,在京师为官时,还特意上疏为姚延著颂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