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看宋代儿童图像,根据绘画特征,如何辨识?
唐灭亡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此时服饰基本延续前代末期的样式。为题记天福四年的敦煌靖画,画面下方供养人中有一个未成年儿童,其下身着合体长裤及半截裙,上身着胡服领上衣,腰间系带。此儿竜装束与右边成年男子的服饰相比,下半部着装基本相同,只是成年男子上身着圆领袍衫,衣长及地,而此童上衣长仅仅及臀部。如此看来,儿童服饰比成人要便捷许多。
北宋初年,服饰简朴为尚,统治者吸取唐末的经验教训,下令禁止百姓着胡服。尽管,至北宋中期以后,"着胡服"和"服饰僧越"现象屡禁不止,但从某些迹象上看,似乎禁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宋时期敦煌絹画"观世音菩萨像",题记太平兴国八年。画面下方的供养人中,两边各有男童或女韋两人,在這样的场合,女童往往穿着正式,衣服款式与成年女性相同,即为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服形制…大袖蠕裙,但女童未披帛。男童的衣着与上图五代时期相比则极为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领型由原来的"胡服领"变为常见的"圆领"。这一例证或许可斗反映朝代更迭对服饰产生的微妙变化。
宋代风俗画十分兴盛,也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化活面貌。如张泽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巧梁及巧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内容包括桥梁建筑、道路交通、商业活动以及各式各样行业的人,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画中人物多达五、六百个,神态各异,衣着也不尽相同,还有零星年龄不同的儿童出现在面中。此画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将宋代社会生活之影像跃然于纸上。在宋代,对"儿童"的描绘最细致、写实的应当首推"李嵩"和"苏汉臣"两位宫廷画师。《图绘义鉴》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H朝画院待诏"。李嵩一化中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于世的《货郎图》是他的典型代表作。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满足商品交流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一批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用杂物、儿童玩具等。他们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其宫商,成其词也"。宋代的"货郎"题材在戏曲、绘画等《种文艺形式中均有表现,很多画家也都画过《货郎图》。
李嵩笔下多为穿着质朴的农村儿童,这也正是李嵩"婴戏图"的特色。其他流传于世的宋代"婴戏图",描绘的多为穿着考究的富贵人家的孩子。世传苏汉臣的婴戏图较多但有真正款署的却很少。不过,许多传为苏汉臣的婴戏图也被鉴定为宋人画,在此略作参考。款署"苏汉臣"作"婴戏图",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两个儿童身上所穿衣服的面料均为轻薄略透明的丝調所制,十分精美,如此装束不是一般平民家庭所能达到的。从款式上来说,却与李嵩画中的儿童服饰十分相似,长袖或短袖开襟衫搭配长裤。
宋代瓷器中的儿童形象也十分常见,其中以瓷枕装饰"婴戏纹"最多。,画面中的儿童着肚兜、巧襟短衫、长裤、腹围的情形,与上述绘画作品中儿章的装束如出一澈。瓷枕上除了绘"婴戏纹",还有具象的"孩儿枕",所示,整个瓷枕的造型由俯卧的儿童身体构成,形象逼真,可见其上衣外着一件背瓜。此外,在河南中部宋金时期的汁京地区,出士了许多早期的釉上多色彩绘陶瓷,其中也有部分儿童的形象。
纵观送些"婴戏图"场景中的儿童服饰,则不难发现,尽管宋代儿责形象众多,但其服饰乂变不离其中,个例数量的增加恰好可以提高此类服饰的可信度。宋代儿童服饰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服饰品类更为丰富,这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相关的。同时,由于宋代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对安定的时巧期,人们可享受暂时的安居生活。成人也态的变化,使儿竜服饰也呈现出较为宽松、随意的一格。觸術是自唐代以来就有的婴幼儿服饰用品,在宋金时期依然可见。由于"肚兜"的实用性和穿着的便利,也被宋代的儿童广泛使用,此后,这一经典的款式即在中国古代儿童中广为流传。至清代,"肚兜"留下了许多传世实物,其款式之多、花色之众为历代之首。从现有的图像资料来看,除了肚兜,还有一款宋代儿章常穿的服饰为"对襟短衫",其长度及臀,两侧底边开巧,对襟衫胸前可系带也可巧襟,并有长袖、短袖、无袖之分。胸前系带长袖对襟短衫,也属于宋代常见的成人服饰,这一款式在江苏金坛宋代周璃墓已出王有实物。此款儿童服饰同样沿用至清代,在清代留存食物中。长袖开襟短衫则与宋代男女服饰中的褚子类似,只是长度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