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扛着诗词上茅山胡金坤文化随笔系列之十六
TUhjnbcbe - 2022/6/3 15:13:00

胡金坤文化随笔系列

作者简介

胡金坤,笔名胡尘千里,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金坛区炎*文化研究会会员,撰有《漕河纪事》一书。有散文、小说、诗歌三十余万字在《雨花》《翠苑》《洮湖》《闻艺金沙》等报刊媒体发表。

编者按:胡金坤先生的文化随笔在本土文坛独树一帜。金坛人文掌故、历史钩沉信手拈来。行文淡定从容,语言哲理禅思,值得品读。闻艺金沙将成体系陆续推介,跟随胡老的笔触,寻找金坛文化因子,汲取本土文化滋养。

扛着诗词上茅山

最近,央视台播放记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我约了老张,去茅山玩了一天。

在路边招手,上了一辆巴士,这是去茅山绿野仙踪的巴士,全程四十一公里,几十个景点,这条公路太漂亮了。

我问老张,淮安赵瑕,那年他上山,是不是走的这条道?

老张说,你说的是唐代诗人赵瑕?他应该是从这这条道上山的。

这时,我和老张,在车上,都想起赵瑕那首《茅山道中》。

溪树重重水乱流

马嘶残雨晚程秋

门前便是仙山路

目送归云不得游

一首好诗,就写在上山的路上。

有什么样的路,便有什么样的诗。

赵瑕,唐代淮安人,著有《长安秋望》《江楼感怀》等,载入《全唐诗》。

可惜,这首诗没有被收录到《历代文人咏金坛》。

唐代,这条道荒草曲径,今日这里绿野仙踪,君见是苍凉,我见是辉煌。

巴士已到山脚,可徒步上山,可缆车上山,可私家车上山,站在这里,仰望茅山,巍巍峨峨,俯看山下,一马平川。

老张站在山脚下,很久,不知他在想什么。

储光羲当年,也是站在那里,烟雾茫茫,空无一人。

储光羲离开金坛去长安十年,出狱回来,第一件事,便上茅山,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下《游茅山五首》。

其中有:

十年别乡里

西去入皇州

北洛反初路

江东还故丘

春山多秀水

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

当从方外求

诗中的子桑伯子,山东人,是古代隐士。储光羲那时上山,跟我们今天心里的茅山不一样,他贬官回乡,在那种背景下,他怎么不羡慕隐士桑伯子呢?怎么不幻想和桑伯子一同上山来呢?

老张是诗人,写古体诗的,著有诗集数卷,我问他,今天来到山上有什么感觉?他说,什么感觉都没有。我也是,没感觉,没有古人那些忧烦,上茅山,就是为了上茅山。

茅山是道教中心,山中皆都道士,唐代文人都喜欢与道士交朋友,著名诗人张籍,官太常寺大祝,水部员外郎,他不是金坛人,是和州乌江即现在安徽和县人,他欢喜吃鱼,到长荡湖喝了点酒,写了一句“一斛水中半斛鱼”流传了一千多年。

张籍两次与道士相遇,写下了赠道士诗,刚刚在茅山道院与道士分别,又在剡溪与道士相逢,原来,通天最近的路,就是这屹立的茅山。

他的七律是

茅山近别剡溪逢

玉节青旄十二重

自说年年上天去

罗浮最近海边峰

——《剡溪逢茅山道士》

这首诗有点难读,需要解释。

剡溪,地名,今浙江绍兴嵊州。

玉节青旄,玉制的符节,古代天子王候的使者持以为凭。

指持节赴任的官员。

玉节,也可作手杖的美称。

旄节,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古同“耄”,年老。

罗浮,晋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洞天。

读了这首诗,张藉这个人,在我的眼里,是个不作为的官员,游山玩水,求仙问道,这么一个为官形象。

老张小我几岁,身体比我好,我到华阳洞,已气喘吁吁,他还是那么轻松自如。

华阳洞在茅山半山腰,地僻红尘远,云雾飘渺,怪石四立,松竹青翠,为中国道教第八洞天,所谓洞天,意即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中国有十个大洞天,三十六个小洞天,《云笈七签》载有十大洞天的排列,以次顺序是王屋山洞,委羽山洞,西城山洞,西玄山洞,青城山洞,赤城山洞,罗浮山洞,句曲山洞,林屋山洞,括苍山洞,其中句曲山即茅山,句曲山洞即华阳洞。韩愈,应日休,李商隐都来此洞呆过,赞誉此洞诗文流传至今。

茅山脚下薛埠这位叫张纲的老人,隐居华阳洞多年,自称华阳老人。此人在官场多年,少人知晓,倒是隐居茅山撰写四十卷《华阳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名声大噪。

金坛人熟悉华阳洞,大概是从张纲开始的,一代一代,来华阳洞的,写华阳洞的,称华阳真人的,称华阳山人的,比比皆是。

张纲,宋*和年间御赐状元及第,授太学*,委任国子监,为官四十四年,张纲上茅山很低调,他说,穿朝服掌官印的我已八十三了,还谈什么官场的事,在茅山石板上坐坐,悠然自得,比什么都好。

我们来读读他的这首诗:

紫绶金章八十三

衰残不称旧官衔

烦君写作归田老

野服脩然坐碧岩

——《南洞即事》

张纲也喜欢和茅山道士交朋友,常有来往,诗词酬和,张纲写有《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其中一首:

蒙蒙烟雨忽晴开

坐觉群山爽气来

谁向此问寻贺老

相逢莫放酒船归

张纲此诗,浮想奇异,茅山雨后天晴,他和李道士在一起喝酒,醺醺中忽然想到唐代的贺知章,他说,哪位见到贺知章的船,快去抓住缆绳,千万莫放这位酒仙回去。

一座茅山,醒也如此,醉也如此,写不尽的古今兴亡,荣辱富贵,喜怒哀乐,离愁别绪。

茅山景点很多,多与诗人的足迹连接一道,有一首《喜客泉》的诗,是金坛刘宰写的,我曾经读过,惭愧得很,我在茅山作血吸虫钉螺分布调查,好几个月,跑遍山山嶺嶺,却不知闻名遐迩的喜客泉在何处。

我问老张,你见到过这古泉没有?他摇摇头。

原来喜客泉在茅山西侧,属句容县,山之阳阴,彼此间隔,近在眼前,你我金坛百姓竞不知晓。

物我未忘情,无情唯止水。

底事山中泉,客来如有喜。

悠然镜面平,倏然鱼眼生。

少焉开笑面,似与客逢迎。

客喜泉岂知,泉笑容何有。

邂后深山中,聊结山中友。

写这首诗的刘宰,南宋绍熙进士,官太常丞。刘宰是慈善家,开河筑桥,我写《漕河纪事》查阅过他很多资料。他在喜客泉看到了山中的泉水,本来泉面平静似镜,为什么他一到,泉水便涌动如鱼穿梭,仿佛迎接客人,所以刘宰说,这样好客的山泉,细水长流,势必会结识天下很多的朋友。

我和老张从喜客泉回头,翻过一道嶺,回到山之东麓,一路崎岖。

老张说,来茅山的,留下诗词的,都是大小官吏,不知金坛宰相于敏中到过茅山没有?

我哈哈一笑,书呆子,这位大学士会不来吗?不过,于敏中官场很忙,是乾隆的宠臣,很少游山玩水,他写茅山的诗不多,写过一首,不是写风景,写了一首《秦系山房》,是凭吊一类的。

老张说,这个秦系山房,我也不知道它在茅山哪里?

今天的游客,晓得茅山喜客泉,茅山秦系山房,还有茅山栖白庵的,恐怕很少了,这些地方,年代久了,荒废了,冷落了,很少有人再去问津。

好在我上山之前,作了一些准备,查看了《茅山志》《句曲外史》和《金坛县志》。

秦系山房,在茅山石墨池,秦系,是人名,浙江会稽人,唐天宝避乱隐于茅山,结庐大松树下的穴石,研注文章,他待的地方,曰秦系山房,秦系年八十余卒。

于敏中到茅山,是去凭吊秦系这个人的,那天,正值春暖花开,落了一夜的桃花雨,洒落的花瓣,片片在墨池水中浮动,于是写下:

春山寂寂洞天幽

曾有高人此地留

一夜桃花新涨急

石池犹认墨花浮

另有一首茅山《栖白庵》,收录在《全唐诗》。

栖白庵在哪儿?一头雾水,作者吕江的生平如何?也一头雾水,我也费了的劲,查来查去,有些眉目,但不完整。

栖白是一个人,浙江的,是个和尚,栖白是法号,俗名不详,唐年前后,写有许多诗词,与姚合,贾岛等诗人往来赠荅。

吕江,号叔济,他是宋末金坛人,咸淳四年进士,授迪功郎,主吴县学*,隐居四平山,称四平先生,卒年八十。

栖白庵遗址弄不清楚在哪里,庵应该是尼姑待的,与栖白和尚应该不搭界。

吕江那天来到茅山,见栖白庵的大门开着,门外成片竹林,将悬崖山路两旁分开,一位道士跟随在吕江后面,对吕江言道,从前有个秦学士到茅山游览,就是在这条路上,遇到茅氏真君的。

这首栖白庵,唐代,栖白和尚,大学士秦少游,茅山真君,宋代吕江,乖乖隆地咚,跨越年代这么久,人物这么多这么复杂。

门外千千竹

崖巅两径分

奔泉流碎月

高树碍行云

游客倦欲臥

道人言少文

但云秦学士

曾此遇茅君

这些文人上了山,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一双眼睛,见到泉水也好,见到小路也好,都能从中得以体悟,会不会茅山这个仙境,步步皆都道场。

还有一个人,很搞笑,骑着驴子到丹阳上任,偏偏不直接去,而是绕道上了茅山,拜谒一位道士,借些道教经典书籍,抒发一通议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宋代*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这段茅山经历,一个小插曲,是读了他下面这首诗才知晓的。

丹阳太守意如何

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

收心奉道五旬余

因寻灵草逢芝圃

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更从人问通塞

天教吏隐接仙居

——《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

说说笑笑,我和老张到了乾元观。

我问老张,今天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什么?老张愣了一下,若有所思,然后说,没有什么。我说,你发现这些写诗的人,都是些什么人?是不是都是官员?

老张说,而且不是科长主任这些小官,都是省级部级的,最低职位也是县长级的。

我说,他们又都是诗人,都有个人诗集,按现在作家水准,他们应该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老张笑了笑,回我道,也有例外,比如我,我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但不是官员,当不了官。

说完,我俩开怀大笑起来。

到了乾元观,不得不说一说顾起元。

乾元观的历史很长,一千多年,人文,人物,故事极多。为什么要说顾起元?顾起元号遁园居士,明朝万历进士,官吏部左待郎,翰林院待读学士,有人说他是金坛人,这可能弄错了,顾起元万历四十四年撰写的《茅山郁岗重建乾元观碑记》,他在碑文里,他说他是江宁顾起元。

顾起元应该是茅山起承继下的一个文人,他在碑记里写道,茅山之东北,有望若负釜而立者,曰郁冈,山下有乾元观……,嗟乎,自有乾元观以来,五百有余矣,岁久废坠,荒途灌莾,杳无可寻,此处原有碑石被雷劈开,电闪雷鸣复又接合,余幸斯观之废而复兴,不辞而为之记,以告后五百年之主斯山者。

顾记元写碑文,上溯五百年,又告后五百年。

他写完碑文,又写诗一首。

桃花春水涨溪流

云木荫深锁钓舟

径僻可知人不到

山空唯听鸟相求

书成琳礼仙才少

吹罢瑶笙客梦幽

仙驭飘翩何处问

祗应猿鹤共淹留

顾起元是一位道教居士,造诣甚深,他听到女道士们优美的音乐,顿时,仿佛身临仙境,还有那遠山的猿声鹤鸣。

诗中所说的道教音乐,历史悠久,乾元观坤乐不同西北韵腔,传承江南韵味,它的*龙吐翠,万年欢,老八板,都以清静空灵著称,乾元观道教音乐在住持尹开慧道长率领下,得到很好继承和发展,坤道经乐团,六次出访东南亚,享名海外。

我和尹信慧道长接触过两次,一次是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一次是文代会召开,我有幸听过她们的两次演奏,真如顾起元诗说一样,瑶笙梦悠,飘翩何处。

乾元观,又是当年新四*敌后抗日部队的司令部,陈毅司令就在这里指挥作战,年,日*上山烧杀,乾元观道士死伤无数,寺庙建筑毁之殆尽。

别以为茅山惟有古代文人诗词,同样,抗日*人与宗教道士,也有悲壮激烈,也有诗情画意。陈毅元帅年病故,当年在茅山为陈毅帶过路的茅山道士,后来成为道长的黎遇航,他闻讯陈毅病逝恶耗,写下一首《悼念陈毅付总理不幸过世》,故人均已过世,这首悼亡诗,留存于世,读来更加动容。

惊悉陈君去

念悲泪满胸

年华怀壮志

岁迈胜英雄

苦战沙场上

乐观艰险中

江东留足迹

射日建奇功

组稿:江一编辑:夏凡

1.吴月华散文三则

2.长荡湖无名英雄金小牛/诸葛佩圣

3.金坛冬韵/徐志俊

4.学生诗歌习作一组

5.陆旭东——追光之家/蒋建君

转载注明出处

金坛纯文化平台

推介文化精品宣传企业文化

打造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传播平台

投稿: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扛着诗词上茅山胡金坤文化随笔系列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