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孔安国三江图
《汉书·地理志》毗陵县下曰“北江在北东入海”(今扬子江);丹阳郡芜湖县下曰“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即今“胥溪河”,后称“芜太河”);会稽郡吴县下曰“南江在南东入海”(今新安江与钱塘江)。这就是孔安国、班固所说的“三江“。
北江即长江,又称扬子江,镇江段亦称“京江”。南江,郦道元的《水经注》承接《汉书·地理志》作了进一步说明:“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其一为南江,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
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班固三江图
中江则是太湖水系的一条入海水道,太湖水系也分上游与下游。上游为太湖以西宜溧山地的南溪水系及胥溪的“中江”水源。下游则为太湖以东的娄江、吴淞江、东江(公元八世纪已经逐渐淤塞)直通入海。中江上连固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水。故历史上皖南与苏南地区不仅在自然地理上同属“三江”流域这一整体,而且在行*区划上也很晚才分治。两地原称“江东”、“江左”,在明代同属南直隶,清初同属江南行省。直到康熙年间江苏、安徽分省后,才有“皖南”与“苏南”之称。
中江古时以太湖(古称震泽)为界,太湖以东的下游部分称为东江,太湖以西的上游段称为西江。西江,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凿,所以亦称为胥江、胥溪。《越绝书·卷十二》:“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中说的西江就是指的这条中江(亦称胥江)。
胥江又名胥河,位于江苏宁镇地区茅山山脉南麓高淳、溧阳县境,西经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在安徽芜湖通长江,东接荆溪至江苏宜兴入太湖,长30.6km,流域面积km2。胥河以东坝为分水坝,坝西为水阳江、青戈江水系,坝东为太湖水系。
南江其实是指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条江。源头是新安江,源安微,向东流入浙江汇入杭州千岛湖;再往东,到了桐庐和富阳境内,称为富春江;富春江继续东流,到了萧山境内,被称为钱塘江,再由钱塘江注入东海。古时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实际上是南面流向大海的一条江,故称南江。
古时“五湖”说法不一,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普遍认为是太湖流域中的五湖。古时,南江与北江地势相对较高,而中间太湖流域,包括中江地势较低,湖泊众多。沿着中江从西到东,依次有芜湖、巨浸、洮湖、滆湖、太湖五个大湖。太湖古时称震泽,是五湖中最大的一个湖,也是最东边、最靠海的一个大湖。“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可能就是指的这五湖。《禹贡》中“震泽厎定”就是指太湖在最未稍(最东边)定厎的意思。
从太湖往上算第二个是滆湖,俗称筛子湖(意思是很浅的湖),亦称西鬲湖和西太湖、利湖,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滆湖面积约25万亩(约.7k㎡),平均水深不足1.5米。“滆”字,除去三点水旁后为“鬲”字,“鬲”字读音有二,一是读“利”(lì)音,另一读“革”(gé)音。《吴地记》文:“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渎土,为大小二城。”润州利湖就是指的这个湖。
从太湖往上算第三个是洮湖,又名长荡湖,位于金坛县境东南部,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同属太湖水系。此湖位于茅山附近,西周时期属吴地,秦归云阳县管辖,金坛是在唐代从丹阳县分出。
从太湖往上算第四个是丹阳湖,古时亦称巨浸,后称丹阳湖、西莲湖,简称丹湖。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县南)入海”(《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随着年代逐步干涸萎缩,现已分割成为石臼湖、丹阳湖、固城湖诸湖。
从太湖往上算第五个是芜湖,也是上游算起第一个湖,春秋时期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故这地方名为“鸠兹”,属吴国。因“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始名“芜湖”。地点位于现芜湖市境内,其湖泊随年代而干涸成陆地。
三江五湖位置图
以上五湖在中江(亦称西江)一线,在西周至春秋时代勾吴国南部重要的五个湖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除以上五湖外,太湖流域还有赤山湖、射贵湖二个比较大的湖。
赤山湖,又名绛岩湖,位于句容县西南三十里赤山边。集句容周边诸山溪之水悉流入焉,素有“九河进水”,下通秦淮。句容、上元二县之田,赖以灌溉。宋《景定建康志》卷18引石迈《古迹编》曰:“赤山湖在上元、句容两县之间,溉田二十四垾,南去百步有盘石以为水疏闭之节。”射贵湖,又名上湖、芙蓉湖、无锡湖。位于江阴市季子墓南边,湖面于明朝年间干涸消失。
古三江之中,虽然北江长江(扬子江)与南江钱塘江经流不改,但中江胥溪则曲折多变。宋时胥溪15里间设有5处堰埭,故又名伍堰。现胥江河面同古时西江相比已是面貌全非了。
城中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