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史英华执政为学的典范段玉裁
TUhjnbcbe - 2023/10/21 22:42:00
节假日白癜风专家照常坐诊 https://m-mip.39.net/fk/mip_5792161.html

执*为学的典范——段玉裁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字若膺(曾字乔林、淳甫),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等县知县,其中于乾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一年()两任富顺知县。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经韵楼集》等近30部书共余卷,内容涉及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经学、方志学、学术思想等多方面。段玉裁既是名知县,也是名学者,是富顺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型官员。

执*之道

段玉裁自乾隆三十五年()“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始,到乾隆四十六年()“巫山引疾归”止,前后十年间仕途单一,只担任过川、黔四县的知县。在任职富顺期间,由于“县之士于蜀较俊,其民物较阜”,段玉裁实行“吏不扰民,而民自不扰吏”的施*方式,四年间理*爱民,深受百姓敬爱,离任后被邑人称为“循吏”。

修缮富顺文庙。在宋代和明代,富顺出了多名进士,举人、贡生逾千人,富顺“才子甲西蜀”“才子之乡”远近闻名。不幸的是,明末清初的四川及富顺地区屡遭兵祸,人口锐减,文化教育设施受到严重摧残。乾隆十八年,知县熊葵向载“邑中土地荒芜,烟火寂灭,实同无人之境”。正因为这样,到段玉裁任职富顺的乾隆年间,全县仅出了两位进士。于是,树立榜样、重开文风也就成了新知县的当务之急,修文庙、办学校当然是施*的突破口。富顺文庙原和“县学”建在一起,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是富顺县历代尊师重教的图腾式建筑。自宋至清,已经过20多次维修。时段玉裁看到“庙中丹墀荒芜,明伦堂墙垣未筑兼少二门,书役无办事处”,就与县儒学教谕江文炅商议,并捐俸倡修,“启圣宫、明伦堂以次修整,别构书房三间、偏厦一间”,同时对学宫“墙壁、沟渠、什物等项一并清理”。此举博得了县人称道。

扩建“学易书院”。明朝嘉靖四年(),知县周夔在读易硐建有西湖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熊葵向把书院迁到北街城隍庙侧。四十一年(),段玉裁主持将它进行扩建,增加了学舍、宿舍,扩招了几十名生员,聘请进士李芝为山长,改名学易书院。自己也常到书院讲课,与学生们谈经说道,甚至整天不息。他还向大家解释改名学易书院的原因是:“宋时薛(翁)李(见)二先生皆深研《易学》,用‘学易’二字为书院名,是要让大家以薛李二先生为榜样也。”

移建文昌宫。民间认为,文昌星是专门管理读书和功名的学问之神。富顺人很早就在风景秀丽的钟秀山顶建有文昌宫,以期护佑子弟高中科举。后被移往玉霄观和北街,其间科甲颇为不顺,县人多次要求迁回原址均未能实现。段玉裁为此“乃咨*发,众议佥同;士绅等咸乐佽助,获二千两有奇”,终于把与教育、学校、人才相关的文昌宫整旧建新工程完成了。

重修县志。富顺县志始修于宋朝,明朝至清初又有增补。乾隆四十一年,一直想做点实事“以遗县民”的知县段玉裁看到乾隆二十五年本《富顺县志》时,认为“旧志苦无体例,且阙略不备,不足以论古证今”,于是“重修富邑志”。他亲自发凡起例,考定审校,“五阅月而书成”,并于乾隆四十二年刊刻出版。全书共五卷,体例严密、内容丰富,尤以考据见长,清末民初的富顺著名知县陈锡鬯赞其“出入班马之间,而擅三长者也”,是公认的“著名方志”,段玉裁也因此被称为“修志名家与方志学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更推崇备至,称《富顺县志》为“方志中之表者”。直到现在,这部清代名志仍然在发挥着资*育人的历史功能,在富顺治县兴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段玉裁修《富顺县志》

清廉为官。段玉裁深受儒家教育,自然深明廉洁奉公是当官的首要德行。在富顺流传着一段佳话:县内自流井盐场一个富商,给段知县送来两箱礼品,一箱是两白银,另一箱是30丈绸缎,想请段知县为他的亩耕地和亩山林减免赋税。段玉裁面对如此一笔财物,不为所动,却给对方讲起了自己擅长的文字学。他指着“赇”字说:“你看,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是宝贝的‘贝’,右边是一个‘求’字,也就是说,有的人一边向他人送财物,一边又向接收财物者提出非份要求,这就叫‘贿赂’。”随后,段玉裁将两箱礼品送还富商,并留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坚决不要”。

另一则民间传说在段玉裁故乡流传:据说他从巫山县告疾还乡,随行雇船经长江回老家金坛县。有一伙盗贼探知船上有72个木箱,以为箱子里装的是银子。于是,趁着月黑风高,把箱子全部偷走了。不料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书籍和他的手稿。盗贼们惊呆了,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知县感动,于是他们又原物奉还。段玉裁一身正气、清白为官,成为一时美谈。

为学之道

段玉裁自幼贫穷,经过祖、父两代教读,加上自己勤学苦读,终成清代儒学大师,其自著、校批、纂辑的著作有29种之多。完成这么多著述,固然与他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及交往游学有关,但根本上还是与他勤勉刻苦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夜以继日勤著述。在富顺主*期间,正值清朝征讨大小金川(四川西北部区域),段玉裁还临时被抽调办理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化林坪(今四川泸定县内)站务,负责向平叛大*供应粮草等事。白天,*需保障工作“挽输络绎”,忙得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但一到晚上,他却篝灯读书或写作,天天如此,令人惊叹。小金战役结束后,他回到富顺任上,仍然起早睡晚,挑灯夜撰,直到完成古音学奠基之作《六书音均表》和《富顺县志》等著述。由于他挑灯夜读时的灯光特别显眼,路人就把他的住宿西湖楼命名“县尹读书楼”或“段玉裁读书楼”。

刊刻书籍出佳作。乾隆四十年()九月,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成书,十月请恩师戴震作序,于次年四月刻成,卷末有“乾隆丙申镌于富顺官廨”识语一行。乾隆四十一年()六月,段玉裁又把戴震撰《声类考》刊刻成书,书名页左下小字题“西湖楼镌”。同年秋,《富顺县志》在他离任时也刊刻完成。这三本书籍中,一本是段玉裁自己的,一本是恩师戴震的,一本是公家的,刊刻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勤勉刻苦的精神难以实现。

段玉裁行书

严谨朴实探真知。富顺民间有一个传说,宋代薛翁和李见二人在《易经》上颇有造诣。《易经》乃《六经》之首,段玉裁作为清代经学大师,对《易经》当然奉若神明,这个传说很快成为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史英华执政为学的典范段玉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