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提起苏东坡,人们会想起他的诗词歌赋,想起他坎坷的仕途,甚至想起他的东坡肉,想起的太多太多。今天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的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续弦王闰之、侍妾王昭云,苏轼与他们情真意切。王弗生长子苏脉、王闰之生次子苏岱和三子苏过。昭云在*州时生下四子苏盾却不幸夭折。王朝云在认知病史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折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除了名正言顺的三个女人外,苏轼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象,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相见的,并有机会一同相处。两个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到后来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流放归来、途径靖江之时,虽然正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坟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苏东坡躺在床上,面向着里面的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苏轼一生为情所重,有着极好的女人缘。据元代吕洪夷志记载,惠州有一温姓女子名超超,到了十五岁都不肯嫁人,当听说苏轼到了惠州才欢喜地说:这才是我的夫婿,天天徘徊在舒适的窗外听他吟诗作赋。后来苏轼发觉超超对自己的仰慕之情,恐有不便之处,就匆匆地离开了徽州。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都有父母包办,自然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当时他十八岁,王弗只有十五岁,也可以说是小夫小妻了。在他还不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妻子的忠言真劝。苏夫人在务实、记名、利害方面似乎还远远的胜过仗。她在知道自己嫁的是一个年轻、英俊的诗人,而且性格直爽,甚至有些急躁的性格之后,还是要多细心的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景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苏东坡把人缘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总能够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坏、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他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理水中包含了多少的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画成了三万株万古长青的松树,金坛隶属沐雨橙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府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催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寂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盛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连连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食,十年相伴,此后十年相思,王弗和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连连抢断。作为女人的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牵梦绕,仿佛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更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府的堂妹王闰之,苏轼并没有因为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王闰之作为敬事之女,嫁一个年轻英俊、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能够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更多的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王闰之贤淑、温厚,尤其在苏轼前妻之子犹如己出,在苏轼身被乌台诗案纠缠的日子里,在苏轼被贬*州的艰辛里,她的温柔是寒冷的冬天那温馨的阳光。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大起大落,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州贬黜,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王闰之生的秀美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就是那清晨山间漫天灿烂的满堂花,然而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也如花般的凋零。苏轼悲痛地在悼词中立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在其死后百日又请画家李公陵画了十张足以传世的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荆西一座寺庙里的王闰之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女人如花,有些花注定要在城市绽放,属于城市的繁华,而有些花注定要开在精神的沃土,等待惊喜的相遇。而才子的灵*深处无时不在张望着这样的一朵花,属于苏轼的城市之花都凋零了,可这种残酷的成全让苏轼等来了那朵灵*之花,那就是王朝云。王朝云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贫寒之家。之后沦为一名舞女,虽身在烟尘,却气质非凡,令苏轼一见倾心。苏轼先是收为侍女,后又收为侍妾。它是苏轼亲手培养的一株节羽花,是曾经淹没而又被唤起的心灵相悦的红颜知己,是苏轼眼里出尘脱俗的天女,是苏轼生命的里程里最为轻盈的旋律,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灵动仙子,更是苏轼凄凉晚年的唯一依偎。
苏轼一生中的两妻一妾,他们对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苏轼感情投契的方式和程度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差异。苏轼对前妻王弗除了喜爱,更多的是敬重,对后妻王闰之,感激多于亲切、敬重多于交心,而真正称为苏轼红颜知己的却是伴他终身的蓄妾朝云。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多情的才子在爱人的陪伴下走过挫折,淡然一生,成就了文学上的一代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