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二次葬”
又称“捡骨”“捡金”,是一种流行于广西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也表示人的灵*还是“新*”,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是没有份的。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到五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找个好日子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
捡骨一般在晚上,既是到了之后,先烧香放炮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后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并分金后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最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全州“第三喜”
全州人将丧礼称为人生三喜之第三喜,白喜事办得很隆重,从头到尾都是在炮仗声中进行,一般都要举办三天,但如果第三天的丧礼适逢农历初八就一定要等到初九,这也是村里人一直遵循的那句俗语:“丧葬葬七不葬八。”也就是说初八对于丧葬来说是极不吉利的日子。
老人去世的当天为第一天,这天就是以一阵短小急促的炮仗声为信号。炮仗声过后孝子(死者的儿女)便头戴孝布挨家挨户下礼一一磕头,以此来告知乡亲家里有老人去世,并请求受礼者帮忙办丧礼;受礼者也会在收礼后,自觉地赶往丧家帮忙。
第二天便是宾客开始悼孝、迎孝,炮仗声、鼓声、火炮声,还夹着孝子的哭声和一部分乡亲为老祈祷的低语声。而到了晚上依旧延续第一天所唱的孝歌。
孝歌是各村的特别爱好者聚集在孝堂配合着鼓点所唱的,歌者不注重音色的好坏,只管声音的响亮,甚至在现场会准备好话筒,音箱。孝歌的内容丰富多彩,经典、民谣、*歌等。所以在全州,只要听到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响亮的歌声,就知道是有人去世了。
另一独特就是在晚上九点开始,去世人的家属便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红色塑料袋,随后发为丧礼准备的“仔仔”(当地人这样称)。
“仔仔”里包括花生、瓜子、方便面、面包、饼干等多种多样的零食,分发的人手里拿着“仔仔”,直到这些“仔仔”被发完为止。第二天结束后,参加丧礼的人们便拿着它们回家吃。这又是全州丧礼的一大“亮点”。
都昌“买水”
在都昌,提起殉葬习俗——“买水”,估计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该习俗历史久远,代代相传。殉葬期为什么要“买水”呢?据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话有句话‘不到*河心不死’,大致的意思是人虽然死了,心还在游荡,殉葬期,亲友帮逝者‘买水’,然后用这水给逝者洁身,洗开眼面,出门上路,这也颇符古俗遗意‘洁净身体,*归故里’,算是一种精神皈依。”
随着社会的发展,“买水”这一习俗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如今都昌的“买水”习俗一般是:在八仙的带领之下,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及村里的男丁依次到七口塘给逝去的故人采水,有的地方是去七个不同姓的村庄的七口塘取水,然后用这些水帮逝者擦拭身子。沿路上专门有人鸣炮、放鞭炮,还有固定的人拿花圈,形成延绵数百米的“买水”队伍。
在“买水”的过程中,八仙鸣锣开道,孝长子(没儿子就孙子或侄子)垂泪披逝者陪葬的新棉上衣在前,两边八仙搀扶着。后面就是次子(孙子、侄子)用托盘托着买水的瓶子,瓶中插着柏树枝。紧接着是另一位直系后人,双手捧着逝者瓷板遗像跟在后面。再有第四位直系后人,用托盘托着死者的一双新鞋。走在直系孝子孝孙后面的就是各种奏乐的乐队。现在有钱的子孙,就去城里租统一着装的现代乐队,一般的家庭,还是请民间吹唢呐小号的乐队。乐队后面跟着扛花圈的族人和亲友,组成长长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