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母亲瓷越窑概说
TUhjnbcbe - 2023/8/12 20:29:00
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nvrenjkw.com/nxzx/3892.html
汉越窑壶

越窑生产瓷器的年代久远。是中国最早生产瓷器的窑场。被誉为中国的母亲瓷。

考古发现汉代越窑生产瓷器的作坊遗迹,迄今已发现的有浙江上虞县上浦乡龙池庙山。。。。。。城关镇戴家山等20余处,此外,湖北鄂城县瓦窑嘴、湖南省湘乡老鼠山,横溪镇栎斜,永嘉县东岸乡箬岙和德清县二都乡青山,宁波市郊八字桥、季岙、鸡步山、郭塘岙,鄞县韩岭乡谷童岙、上水箕香、倒转背,余姚县柏家岭,慈溪县上林湖周家岙、桃园山,宁上浦乡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凤凰山、联江乡帐子山、汉代生产瓷器的作坊遗迹,迄今已发现的有浙江省上虞县阴县安静乡青竹寺也可能有东汉到三国的窑址。东汉瓷窑分布在广大的长江流域南岸,其中以浙江为最多,是我国瓷器的主要发源地和东汉瓷器的主要产区,后来这些瓷窑分别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越窑、瓯窑、德清窑与岳州窑。

其中慈溪上林湖是越窑最重要的基地。

唐五代时,上林湖周围窑场林立,瓷业十分发达,瓷器质量很高,是“贡窑”和晚唐、五代吴越国“秘色窑”的所在地。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越窑窑场就是由横塘山、吴石岭、*婆岙等原始瓷窑发展而成。后与周家岙、桃园山等汉代瓷窑,大坪里、鳖裙山等晋、南朝瓷窑一脉相承。德清窑瓷业起始于汉代的青山坞、张家山、*角山窑,发展到晋,南朝的城山、焦山、小马山和余杭县大陆果园、窑顶山窑,直到隋唐的元市头窑等,形成一个自汉至唐以生产黑瓷为主的德清窑体系。而湖南湘阴安静乡青竹寺则有可能是岳州窑的发源地,

五代双系盘口青釉花瓶

“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据《景德镇陶录》记载:“越窑,越州所烧,始于唐,即今浙江绍兴府,在隋唐曰越州。”作为一种地方特产,唐代通常以窑所在的州名来称呼瓷窑,越州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所以统称为“越州窑”。越窑始建于汉,这比前人“始于唐”的推测要早得多。

越窑自创建以来,发展很快,这时的主要窑场在会稽郡上虞,始宁两县,即今上虞曹娥江两岸。现已查明在上虞境内的三国吳时的制瓷作坊40处,比东汉时增加4倍;西晋的制瓷作坊遍址六七十处,比三国时又增加近1倍,可见瓷业发展非常迅速。与此同时,在绍兴县九岩、王家溇、古窑庵、新民、下青塘等地发现10余处;萧山县上董、石盖村,余姚县竺山、陈家岙、贺墅堰、枫树弄、乐安湖,慈溪县翁家坟头、大坪里、金鸡岙、冯家山、獾猪坪、大池墩和鳖裙山等15处,鄞县韩岭、小白、宁波云湖以及临海县铁场、安王山、马岙、西岙、五孔岙等共余处,这些是保存至今的有遗迹遗物可证的瓷窑遗址,没有发现的可能还有,所以实际的瓷窑数量应该更多。瓷业分布在浙江东部广大地区,其中以上虞、绍兴、慈溪,余姚为重点。以前由於掌握的资料不多,把我国形成瓷窑体系的时代定为宋代。所谓窑系,一般是说一定产区各窑因原料、造型、装饰、工艺等长期所形成的共性传统。其实越窑等历史名窑在六朝时就已形成产区范围广、瓷窑众多、制瓷技术高的瓷窑体系。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制瓷历史的悠久和当时瓷业的繁荣。

窑址范围都比较大,废品堆积层丰厚,而且都用龙窑烧制瓷器,生产能力比较大。上虞县联江乡马鞍窑是三国吴的瓷窑址,年经过发掘,发现龙窑一座,全长13.32米,宽2.1~2.4米,窑室长10.29米,宽2.1~2.4米,装坯件的面积是21.6平方米。年南京市中央门外幕府山张王山吴五凤元年(年)纪年砖室墓出土的盘口壶,腹径19.4厘米。以此壶为例,窑内直向可装50排,每排可放10件,根据当时越窑的装窑情况,即使壶上不再叠装其它器物,一窑亦可烧盘口壶件以上。若烧制同墓所出的碗,按照当时的装烧方法,碗与碗之间用三足支钉间隔,以叠装5件计算,则一窑可烧碗1万件以上,装烧量是很大的。三国以后,窑顶设投柴孔,龙窑窑身更可以延长,装烧量越来越大。

三国越窑青瓷的胎质、釉色与东汉相同。

晋代越窑故宫藏

胎质细腻,呈灰自坯料显然是就地取材的。浙江所产的瓷石原料是一-种含石英--高岭土--绢云母类型的花岗岩类分化后的矿物。它有制造瓷胎所必须的石英,高岭土,绢云母等3种基本矿物成分。

越瓷的化学成分与当地的瓷石原料十分接近。西晋时胎色加深,普遍作灰色或深灰一高岭———绢云母类型的花岗岩类风化后的矿物。它具有制造做成瓷器的瓷胎所必须的石英、高岭、绢云母等3种基本矿物成分。从化学分析表中可以得知,坯土中氧化硅的含量很高,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在15.65~18.06%之间。氧化铝的含量低,使瓷器容易发生变形现象,加上这时期的碗、盏、盘等采用叠装法,胎件底部要承受一定的重压,所以坯壁比较厚。同时坯中含有2%左右的氧化铁和1%以内的氧化钛,在还原气氛中,高价铁(Fen0.:)还原为低(EeO),低价铁比高价铁助熔作用强烈得多,能够在较低的烧成温度下烧结。另外铁与钛又是一种着色剂,这是越窑瓷胎呈现浅灰、灰色的原因。瓷胎外普遍施青釉,釉层均匀。上釉的部位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差别:碗、盏、缽、盆等都是內部满釉,外部施釉至近底处;壶、罐等容器一般是口沿内外及外壁施釉,内壁露胎不上釉。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衬托作用,所以三国越瓷色淡、釉呈青色,西晋以后胎呈灰或深灰色,越窑瓷釉属灰釉,釉中含有16~20%的氧化钙,含量这么高的钙是靠加入草木灰而得到的。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能在较低温度下破化。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点+在整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铁是青釉的主要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氧中使釉呈现青*不同的颜色。青瓷在烧成过程中,分氧化、还原与冷却三个阶段。胎釉中的铁在氧化气氛中处于高价状态(Fe:Os),呈*赤色,在还原气氛中,使铁处于低价状态,低价铁则成青色。,故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呈青色。由于龙窑的烧成气氛控制比较困难,所以越窑窑址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青釉或*釉的瓷片。瓷器都在℃以上的高温中烧成,最高的达℃,瓷胎烧结坚硬,不吸红、不吸水、胎釉烧结紧密,极少有剥釉现象,在胎釉方面都达到了瓷器的要求。

三国时常见的有碗、盏、罐、壶、罍、钟、盆、缽、盒、盘、耳杯、橘、熏炉、灯、唾壶、虎子、双口罐、砚、水盂等实用器和供随葬用的锥斗、火盆、*灶、井、鸡笼、狗圈、碓、磨、砻、米筛和堆塑罐等明器。在实用瓷中有餐具、酒具、文具、盥洗具、照明用具和卫生用瓷等等,用途广泛,这表明,越瓷制品已渗人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与金属制品,体现了瓷器制品的弦,大生命力和灿烂的发展前景。

西晋时,越窑出现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等新产品,

越窑鸡首壶

同时罍、钟等容量较大的容器趋向消失。这时常见的产品有盘口壶、扁壶、鸡首壶、尊、罐、盆、缽、橘、熏炉、灯、狮形烛台、砚、水盂、唾壶、虎子以及堆塑罐、猪栏、狗圈、鸡笼等明器,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丰富的时期。

三国西晋越窑瓷器造型时尚是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羊形、狮形烛台、熊灯、鸟杯和蛙盂等,或者用动物纹作装饰。南京市清凉山、西岗等地古墓出土的羊形烛台,全器做成学只温驯蹲伏的羊,额上镂圆孔,用以插烛照明,造型优美,艺术价值很高。熊形灯具有灯盏与烛台2种,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一件油灯盏,底座是一个承盘,盘中心塑熊形灯柱,熊作坐状,前肢托护着头,头顶碗形灯盏,外底刻“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有纪年铭文的瓷器。熊形烛台的造型比较简单,崇作竖坐状,右前肢拿食,作张嘴露齿吞噬状,顶部开一个圆形、笙、弹琵琶和倒立等舞乐杂技场面;有排列成行或左右围坐,拱宅。在楼屋门口及其周围常常堆塑各种人物,有吹笛、抚琴、吹手相迎的;也有执杖作门卫,或一手握槊,一手持盾骑兽奔腾的;因是明器,所以还有身着孝服的人物,在灵柩或祭案旁跪拜哭泣行祭寞礼,同时还点缀着一些羊、狗、鼠、猿、熊等动物,显示了-幅人间社会的活动情景。在罐的上部则是百鸟云集的热闹场面,一大群鸟互相簇拥着飞向罐口。罐的腹部贴饰佛像、执杖俑、羽人乘神兽和鱼、龟、蛇、爬虫等等,是一个神人杂处,怪诞奇异的世界,它与罐的上部用一道腰沿隔开,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汉代的帛画和画像砖(石)中有在一幅图中同时绘着天上、人间、地下3个不同世界,这种堆塑罐既有汉代的遗俗,又有晋人的新创,特别是佛像的出现显示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模印堆塑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场面的堆塑罐是苏南、浙江通行的一种明器,在皖南、赣北只是偶有发现,使用范围不广。堆塑罐有陶有瓷,陶质的仅见于南京、江宁等地。瓷罐发现较多,在南京也有出土。从瓷器的特征,特别是从铭文中可知,它们中的多数是由越窑生产的,也有少数为婺州窑与瓯窑生产。陶瓷罐的基本形态类似,它们在同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说明苏南,浙江在汉末至西晋仍为一文化区,所以在丧葬习俗方面的表现也基本相同。

婺州窑多管瓶

瓷堆塑罐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

上虞凤山等地东汉原始瓷窑就已生产原始瓷五联罐。最早的五联罐像个双节葫芦,罐的上部装5个像盘口壶样的小罐,其中中罐较高大,与器腹相通,周围的四罐比较矮小,且与器腹不通。下部是一个较大的扁圆形腹,腹下有的是平底,有的装圈足,肩腹饰儿道凹弦纹。以后器身逐渐增高,腹部由扁圆发展成圆形、竖椭圆形,上部出现。少量的鸟或猿猴等堆塑。奉化县白杜南岙东汉熹平四年(年)墓出土的瓷五联罐,上部已残缺,肩部残留人物鸟兽等堆塑。说明到东汉晚期堆塑裝饰已逐渐增加。以后中罐不断扩大;周

围的四罐逐渐缩小,到吴末西晋时被楼阙和其它堆塑所掩盖,成为不显眼的附件。人物、楼阙、飞鸟和狗、羊等等堆塑则不断增加,成为当时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东吴西晋时的堆塑罐,有称五管瓶、五联罐、飞鸟人物罐、谷仓,百戏飞鸟谷仓罐和*瓶等,名称不一。其用途,一般认为是作陪葬的明器——谷仓,《中国陶瓷史》即持此说,说“绍兴,萧山等地出土的吴晚期的谷仓仓口百鸟簇拥,引颈展翅,生动地展示了粮食盈廪百鸟争食的情景。其下是人物百戏,有的奏乐,有的要技,又是一番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一是鸟,一是人,以两种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突出粮食满仓的主题,……”。也有认为是“*瓶”,是墓主人*魄依托的所在。对于它的用途与器名尚

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除以动物作为装饰外,三国时常见的纹饰尚有玄纹水波纹等,玄纹在越窑中已普遍使用,是汉代纹饰的延续。到吴中晚期,瓷器成为江浙一带人们重要的日常用品。羊形烛台等成型困难、式样优美的产品不断出现。装饰花纹也有了创新。在唾壶、盆罐,壶等主要器物的腰部出现斜方格纹,到吴末除以动物作为装饰外,三国时常见的纹饰尚有弦纹-水波纹等。弦纹与水波纹在汉代的越窑中已普遍使用,是汉代纹饰的延续。到吴末又在网纹的上下加饰联珠纹,成为由网纹、弦纹和联珠纹组成的花纹带,再配以铺兽喇环、龙、虎和佛像等,使器物更加稳重端庄。联珠纹多数由一个个相互连接的花蕊纹组成也有少数简化为一个圆圈,常常装饰在网纹与玄纹的上下端。网纹的变化比较多,有单纯用斜方格纹组成,有在斜方格内用细斜线分成9格或16格,粗细相杂;或者只印出内凹的核形,而没有凸起的细线,别具一种风格。

西晋时,联珠网纹带成为越窑的主要装饰,另外有禽兽纹带、棱形纹和忍冬纹等,数量都比较多。禽兽纹带由龙、凤、虎等多数都放在地上,只有碗、耳杯等少量饮食器皿放在案上。视线所及之处,适应当时席地而坐,或坐于矮榻的习惯。瓷器大多数都放在地上。只有碗,耳杯等少量饮食器皿放在案上

它西晋后期出现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施釉胚件的口沿部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多数是对称4点。在整体青色中缀以几点褐点,非常醒自,因在釉面之上着彩,故称“釉上

彩”

。瓷器上使用褐彩,在三国已经开始,但使用很少。东晋南朝时,越窑瓷业比较分散,在上虞、绍兴、萧山、余姚、慈溪、鄞县、临海等地,都有少量窑场,已发现的窑址数量比西晋

大大减少。从瓷窑的数量看,东晋南朝时的越窑瓷业似处于停滞低落阶段。

从窑场的遗物观察,此时的越窑似已改为生产实用器。常见的产品有壶、罐、尊、缽、匝、橘、盆、碗、盘、盏托、耳杯、熏炉、虎子、唾壶、水盂、砚、灯、羊形烛台等,以盛贮器和饮食器为主。盛贮器中罐、壶的形式较多。罐有扁圆腹罐、双系罐、四系深腹罐;壶有盘口壶、盘口折肩壶、鸡首壶等。碗大小配套,从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可以看到同一形式的,不同口径的碗有十多种之多。同时盏开始出现了托,使用时盏放在托的中间,以避免“盏热烫指”,这比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所说的“托始于唐,前代无有也”之说早了年。

南北朝时瓷窑和器类都有所减少。常见的器物有壶、罐、

体、盆、碗、盏托、熏炉、虎子、唾壶、砚与灯等。羊形烛台、耳杯等消失了,盆、熏炉渐渐减少,缽的形状与外卷口的大碗一样,器形进一步向修长方向发展,变得苗条秀气,与当时门阀士族的“秀骨清象”的审美观点相一致。

六朝时期越窑器形变化的总趋势是:早期器形矮胖端庄,东晋开始陆续向清复秀丽方向发展,例如盘口壶,三国时盘口浅而小,壶颈粗短,扁圆腹,最大径在上腹,东晋时盘口加大,颈渐

高,圆腹或椭圆腹,式样秀气优美。南朝时口更大,颈加长,腹更深,底放大,给人以瘦长的感觉;鸡首壶,出现于吴晚期,吴和西晋的壶形似小盘口壶,肩部的一面贴个鸡头,尖嘴无孔,另一面

贴一条象征性的鸡尾。东晋的鸡首壶,壶身变大,肩部的鸡头,上有冠,下有颈,圆啄有孔,与鸡头相对的一面装一个圆股形的把手,上端粘住盘口,下端接在肩腹相交处,东晋中晚期有的把

手上端雕塑龙头或熊首。又如碗,三国的口大、底小、腹浅,西晋时上腹近直,下腹向内斜收,底内凹;东晋碗,腹加深,底放大,底有平底和假圈足两种。南朝时为直口、腹壁向内弧收,假圈足较高,器形优美。只有唾壶情况比较特殊,器形由高变矮,式样由端庄大方变成古朴,其中吴与西晋的都是仿商周铜尊的样子。东晋开始,由喇叭口变成盘口短颈,扁圆腹,底由圈足变成平底,南朝腹部更扁,底为平底与假圈足。综观六朝越窑唾壶,成形由复杂到简单,容量由大变小,成为更加经济实用的一种唾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业(晋代改名“建康”)、会稽一带道教思想盛行。还有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的祥瑞之说,如“羊者祥也”、“鹿者禄也”等等传统观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观。在东吴、西晋的越窑瓷器上,特别是堆塑罐上,还可见到羽人骑虎,乘龙奔腾翱翔的堆纹。在堆塑罐上还常堆砌亭台楼阁,楼阁多数为庞殿式。年江苏金坛储王庄吴天玺元年(年)出土的雄塑罐上的建筑,上下分9层,两侧有阙,结构复杂,建筑宏伟,是研究当时建筑的珍贵资料。

唐代

唐代陶瓷特征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_

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瓷器作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唐代如饮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发展起来并部分的代替了金、银用具。唐代的陆上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唐代厚葬之风很盛,主要作为随葬用的三彩器,也随之迅速发展。上述种种因素,形成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再出现,常见的是二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盘口壶壶口也由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献上,称中均大量生产,形制也大体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其中“σ”形旁柄的杯和下柄剖面呈“凸”字形高足杯等是直接仿制金银器的形式烧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和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南北各地瓷窑都进行生产,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隋代的高足盘,唐初的北方瓷器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但形制有改变。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较隋代精致。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缽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蟹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孟郊、卢仝、皮日休、郑谷、徐*、陆龟蒙、韩偃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茶瓯的诗句,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是碗托,亦称“茶托”与“茶船”。

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还有碗托连烧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茶碗则作花瓣形,非常和谐,再加上越窑翠青的釉色而更显雅致,所以唐末诗人徐*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嫩花涵露”,是绝妙的描述。邢窑白瓷壶与玉璧形底的碗、盏托等与越窑所产大体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瓷枕在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发展。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则较少见。瓷砚多为圆形,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还有滴足及珠足。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者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龙柄凤头壶,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瑰丽纹饰,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这是唐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双龙耳瓶的器形,也同样可以看出是吸取了外来的胡瓶的特点,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头壶大体相同,无头,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这种双龙耳瓶与凤头壶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的儿子李凤墓中出土的白瓷双龙耳瓶,就是此种造型。

五代浙江新建重要越窑有*鳝山窑、燕子冲窑、瓦牌山窑与南山脚窑等。其中尤以前三处最为重要。

①*鳝山窑址位于上林湖南端东岸,下滩头村的后山堆上。面积长约米,东西宽30米,遗物丰富。烧制器物有注子、碗、杯托、痰盂、罐、瓶、匯、香炉、鸟、狗、如意、盒、盆、洗、盅、盘、碟等,在器形、纹饰和釉色等方面,基本上代表了这时期越窑瓷器的特征。

②燕子冲窑址位于铁网山西,窑址面积约与*鳝山窑相等。烧制器物以碗、瓶和注子为最多。

③瓦牌山窑址位于白石尖山南麓,与东岙上坟山等窑址接近。遗物较为丰富,器类有盘、盒、罐、水盂、杯、碗、缽等。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制瓷原料处理精细,胎质呈浅灰色或灰色,器物成型操作十分严格,胎壁薄,器形规整,器表光滑,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巧之感。器物均

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

越窑青瓷在唐代即有“秘色瓷”之称。所谓“秘色”,根据宋人的解释是因为吴越国钱氏割据*权命令越窑所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清人评论所谓“其色似越器,清亮过之”,可见,“秘色”是越窑青瓷中的色泽最佳者。近20年来,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掘中也出土过不少,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县先后发掘了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7座,其中有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钱元瓘墓、杭州施家山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临安县功臣山钱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器形有碗、盘、洗、碟、盒、杯、缽、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

执壶嘴长而微曲,作瓜果形或为圆球状,柄加长,下端粘贴于腹的中下部,柄孔宽大,式样秀气,使用轻巧方便。扬州西湖乡与杭州三台山五代墓所出的执壶,壶体两头小中间大,盖于壶口,钮作瓜蒂状青绿釉,形似一个新鲜的瓠瓜。

吴越国王钱元瓘墓出土的龙罂,腹部浮雕的双龙腾空抢珠,造型庄重,技艺高超,为越窑瓷器中所罕见之精品。周墓出土的窑糊咸,饰村盖罐式样别致,高直口,腹部椭圆,器身作瓜形,肩部两侧各设两个长方形钮座。盖的两侧相应位置有一个圆头长方形纽,纽与纽座之间镂轴孔,盖纽插入纽座中,在轴孔中用插销固定,是一种既美观而又实用的食物盛储器。

越窑在唐代注重釉色,釉面上虽然出现了刻划花、印花装饰,但线条简单,印花装饰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圆形的画面,线条亦比较拘谨呆板。五代时期越窑瓷器仍以光素纹饰的器物为主。,间有用刻花装饰的,繁缛的刻划花更为少见,设计着力于造型上的秀美,是五代越器的主导特征。临安板桥五代早期吴越国功臣吴汉月墓所出的11件瓷器,都不见刻划花。杭州玉皇山麓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夫妇墓,临安大庙山钱元玩墓,杭州三台山五代砖室大墓中所出的越瓷,有刻划花的也不多。钱元瓘死于后晋天福六年(年),吴汉月死于后周广顺二年(年),距北宋立国只有八九年。由此可见,盛行繁缛的刻划花装饰,应是北宋建国以后的事。

褐彩出现于唐末五代之际,彩绘常画在大件和珍贵的器物上,如浙江临安唐天复元年吴越国王钱镠之母的墓中出土的褐彩云纹缽形灯,褐彩云纹镂孔炉,纹样有如意形云纹和莲花瓣瓷窑相似,唯腹呈椭圆形,肩颈两侧置对称的双纽座,腹颈部绘等,笔法娴熟。临安板桥是氏蕴所出的褐彩云纹四系瓶,器形与酱色卷云纹,肩部绘覆莲,形体高大,造型精美、庄重端丽,为越窑釉下彩少有的精品。

宋以后官哥汝定均,景德镇窑等南北大批窑场兴起,越窑虽然在宋代还有精美器物出现,但是已经大不如前了。

至元明已不复烧造。

下面简单说几句越窑鉴定的要点

一越窑无论什么朝代什么窑口(秘色瓷除外)都有开片,虽然开片形态各异,但是自然流畅

二都有形状各异的支钉,依朝代不同支钉形态也不同,要仔细辨别的。

三底胎干老,火石红明显。早几年见过仿烧的器物,胎地粗松,比较容易辨别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瓷越窑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