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山
6月4日,江苏常州市金坛区一小学女生,疑因作文被老师批“传递负能量”后,不久就坠楼,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消息传出后,网友在痛心之余,不得不“拷问”一下其中的一些因由,现在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因何变得如此脆弱了,而家长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
事件发生后,也有网友将“小学生坠亡”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的批评过于苛责,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社会与视界”认为,网友这样想,显然有失偏颇,这和老师的怎么批评,其实关系并不大。
学生上学,遇到老师批评可能是最正常不过之事。如果连老师都批评学生了,那么对学生生来说未必是好事。学生学业又如何能进步?况且将学业生的语文作文批为“传递负能量”并非什么很过分的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介乎于“中性态度”的批评而已。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脑洞大开”,指责“老师在教育中过于强调‘正能量’”。并举例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选取的《三打白骨精》,称其非“正能量”故事,一味强调“正能量”教育与现实不符。
“社会与视界”认为,有些网友这样想,真的是有点完全不讲道理了。这不但对“正能量”的理解有误,显然也对《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原文理解有误。
所谓的“正能量”只是一个统称,老师所强调的“正能量”,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做人求学向善”的统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操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世界观。如果不教“正能量”,难道要教“负能量”?
另外,选取《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强调“不要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这样才能更好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怎么能简单地把其中的“打打杀杀”说成就是“负能量”,这是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嘛。
(二)
其实发生小学生坠亡事件,老师、学校与家长都显然想不到,也不愿意看到发生的。
但客观地说,如果因为老师的“一句不合乎学生感受的批评”就要想不开的话,那么每天不知要发生多少不幸的“坠楼事件”了。
当务之急,并不是老师怎么样“改进批评”的问题(当然事后该总结改进是必须有的)。因为无论老师怎么改进批评,都不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细微的心理感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去测试出每一位学生可耐受批评的“度”,而不会导致可能发生的意外。
那样的话,要么老师嫌麻烦,干脆不批评了,净做老好人;要么就是战战兢兢,在批评时徒生困惑。
所以说,这起小学生坠亡事件,显然属于突发的不幸的意外事件;最主要原因还是“现在部分学生心理过于脆弱”,经受不住正常的批评所致。当务之急还是提高学生或孩子的心理抗压与承受能力更加现实与“靠谱”一点。
(三)
“社会与视界”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心理一方面过于脆弱的表现之一,平时表现过于好强,无法接受不顺或失败的事,以致经不起批评。
这和现在网络社会资讯发达,小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成功教育”例子。又比如,经常爱玩游戏的孩子,习惯了游戏中的常胜之后,便很难适应不好的批评;不太了解与经受过“挫折教育”有一定关系。当然学校与家庭方面,过于注重学生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反而对其心理缺少足够重视也有很大关系。
学生或孩子若存在“心理脆弱”的问题,并非是短期形成,必有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的教育在其中相互作用与影响。
而在这三个环节的变量中,对于家长来说,能够最大程度影响与控制的变量就是“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家长往往比老师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与喜好,了解到孩子对于被批评与受挫折后的可接受程度。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的喜好与习惯之后,要及时纠正,这个才是保证小孩健康成长的“最大法宝”。家长平时绝不能过于溺爱小孩;对于其不好的小毛病,要时常不厌其烦地纠正与强调。
同时,还要善于总结“鼓励赞美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纠正孩子不好的认知与习惯,教导其正确认知与老师、长辈、同学、朋友等的交往;学会正确对待与接受批评与挫折的态度。并且持之以恒时常与孩子交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