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中国的爱因斯坦”,在分析他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之时,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出炉了,面对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黑洞描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彭罗斯曾经是霍金老师的旧事也跃然网上。当然,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彭罗斯的九十高龄,以及他出色的数学家身份,他是凭着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认证,以及高倍天文望远镜的实际观察,发现了这一科学的奇观。
“数学”、“爱因斯坦”,还是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这可能就是物理学的根基吧。
遥想华罗庚当年,是贫困家庭的一个普通年轻人,由于经济原因,只在江苏省金坛中学读了初中。然而正是这初中阶段的两位数学良师,奠定了他一生的数学根基和思维方法。
他的第一任数学老师叫李月波,江苏扬州人,苏州工专毕业,金坛初中创办之初,即来校执教,他负责全校的数理化课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学历不算太高,但是在当年,是不折不扣的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并且,他能够讲授三门功课,说明他的知识体系完整,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也是开明的,当然,也许与当年的师资缺乏有关。
李月波为人忠厚,教学十分认真。他由于他知识全面,所以讲课时可以深入浅出,不仅形象而幽默风趣,深得学生喜爱。并且,他的工作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也特别有耐心,从不批评学生,应该说是敦厚而教学严格的长者。当年的金坛初中学生知识质量高,特别以数理化成绩好而远近闻名,这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李月波老师的教学质量。
在他的影响下,年轻的华罗庚养成了严谨的作风,而且对数学表现出了热爱和钻研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基因,又有学习的兴趣,他就这样走上了研究数学之路。
然而,一年后,华罗庚没有等到喜爱的李月波老师。
“同学们好,我叫王维克,从这学期开始,我负责你们的数学课。”
李老师走了,换了一个王老师,许多学生感到不习惯,特别是在数学上投入激情的华罗庚。先入为主是学生们常见的现象,如今的校外补课现象也有这种频繁换老师的事情,因为数理化的学习有许多思维方法的传授,在没有定型之前,换老师一定会对学生有影响的。
不过,若论两位老师的学习背景,却又各有千秋。王维克老师毕业于当年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后来,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以后,又转入复旦大学专攻法语。应该说,不但学历高、而且知识面广,学习身份显赫。